7月7日至13日,長沙理工大學“湘贛邊區鄉村金融需求調查”研究生專業實踐團隊,在曹冰玉教授的指導下,赴瀏陽小河鄉新河村、潭灣村和江西萬載縣白水鄉槽嶺村,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暑期專業調研活動。調研團隊通過召開兩次專題座談會、發放并收回126份調查問卷、深度訪談15個農戶家庭,獲得了大量鄉村金融的第一手資料。
“有效需求不足”是個痛點
通過調查發現:三個村近2/3的村民曾經有過金融機構貸款經歷,但普遍為單一的小金額、短期信用貸款,并且其中絕大部分的村民現無貸款需求。不僅貸款需求不旺盛,商業性保險展業也很困難,金融理財基本上是“空白”。隨著鄉村金融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征信體系的成熟,“金融村官”以及其他涉農金融機構工作人員,也定期向村民們進行金融業務宣傳,鄉村金融服務水平實現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農村金融排斥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家庭財富積累較少、農戶金融意愿不夠強烈。許多農戶沒有參與金融活動,過去沒有信用記錄,現在不需要融資,普遍認為自己沒有閑錢購買商業性保險和理財產品,對惠農金融產品也不夠了解,當地銀行的存貸比徘徊在50%以下。隨著金融資源普遍下沉,鄉村金融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金融村官”助力鄉村振興
調研團隊在瀏陽市農商行總行召開了專題座談會,人民銀行長沙中支、瀏陽市人民銀行領導、瀏陽農商行領導和部分業務骨干應邀參會,會議介紹了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情況、征信體系建設情況和鄉村金融的“瀏陽模式”。調研團隊還在小河鄉新河村村部召開了調研座談會,新河、潭灣兩村支部書記、瀏陽農商行小河支行行長、金融村官和部分村民與會,全面了解了被調查村的基本情況、金融供求狀態和鄉村發展規劃。事實證明,“金融村官”作為瀏陽模式的一個創舉,已實現區域全覆蓋,它與基層黨建融合在一起,活躍在農戶之中,構成鄉村金融的可靠“基柱”。瀏陽農商行用心、用情,為民生、接地氣,讓人們切身感受到不愧是“有溫度的百姓銀行”。
“特色產業”幫老區換新顏
江西萬載縣白水鄉的槽嶺村與瀏陽潭灣村比鄰,全村只有六百多人,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特色產業是百合與油茶種植,經濟總量較小,由于財政支持力度大,基礎設施建設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但金融介入不深,除了百合加工廠等企業外,農戶其他貸款極少。而小河鄉的潭灣村、新河村經濟相對比較活躍,鄉村金融大力支持農文旅和花炮、煙草等特色產業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邊區人民交流增多,瀏陽萬載兩地有較多相同的鄉村金融經驗與做法,在金融產品和金融科技創新等方面,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湘贛邊區的金融服務得到廣大村民的認可,特別是致力于農民增收、村級經濟發展和先富帶后富,促進了特色產業發展,給老區面貌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連日來,調研團隊冒著炎炎烈日、走村串戶,發放問卷和訪談之余,還向村民們傳播金融知識,了解他們真實的金融需求,雙向互動,其樂融融。每天晚上,對回收的問卷和訪談復盤分析,并認真討論第二天工作改進方案,常常工作到深夜。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竭盡所能地為農信機構提供業務支持,促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使向鄉村傾斜的金融資源得到更為有效利用,共繪湘贛邊區域融合發展新藍圖。目前,實地調研已告一段落,調研團隊正在撰寫“湘贛邊區的鄉村金融——關于新河村、潭灣村和槽嶺村的調查”,力圖為金融決策部門遞交一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研究報告,為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奉獻青年學子的綿薄之力。





(文/謝雨欣 圖/謝雨欣 審/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