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早上9點,文法學院赴常德市非物質文化旅游開發調查實踐團驅車駛向位于湖南常德津市市的嘉山國家森林公園,在這里尋訪潛于山林的古大同禪寺及其景觀群。
古大同寺是常德津市三大旅游地理標志之一,是中國古代著名寺廟,禪寺隱于山林之中,背北朝南山坡頗為陡峭,進林后方顯露出百十臺階引導人們走進這歷史悠遠的古寺,古寺高坐山腰,迎接八方香客。

尋訪期間,古寺處于建設和翻新階段,建材石磚堆放在空地上,寺內多有破敗磚瓦,但這反而更向我們展現了古寺留存千年的風韻。寺內墻壁上留有古碑,蒼勁大楷更加重了這一湘澧禪寺的悠悠古韻。
走出寺門,我們尋路牌,希望尋找到周邊的旅游景觀群,尋訪到大同閣、華陽王墓等等,山路崎嶇窄小,到了目的地等待團隊的只有一塊標牌,并無任何景觀,這讓成員略感失望。
隨后隊員尋其他山路,幾近繞過大同山,團隊意外遇到了在這里落戶的兩位老人,老人家極熱情,這里共有兩戶,旁邊是一戶在這里住了一輩子的津市本地人,據老人所述,這里生活艱苦,最接近的十天山里沒有通電,盡管如此,他們并不覺得孤單,他們有眼前的這片山林,有山前的這江澧水,覺得挺不錯。

古大同禪寺及其景觀群所承載的雖為宗教文化,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冀依托宗教向上天訴告,它在歷史長河的綿延流淌中早已成為湘澧流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里傳統文化也將通過堅守在這里的守山人的輩輩相傳而生生不息。

通過對古大同寺及其景觀群的調研,團隊總結,這一具有濃厚歷史人文氣息的古建筑在向現代文化旅游景觀和文化遺產的轉變過程中還沒有做到高效、高質。盡管開發歷史悠久,但開發過程緩慢、開發程度單一,周邊景觀群資源甚至沒有得到系統發掘,基礎設施不甚完善。
(文/劉偉琪 楊雯翕 圖/劉偉祺 審/熊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