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校黨委書記付宏淵在云塘校區一辦公樓四會議室主持召開工作研討會。校長曹一家、全體在家校領導出席會議,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
會上,校領導圍繞貫徹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精神,結合各自分管工作,全面闡述了學校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科學研究、干部與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財務管理、后勤保障、大學文化建設、全面從嚴治黨與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工作的現狀和下一步開展工作的舉措,為決勝建成“百強”大學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校長曹一家就落實新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決勝建成“百強”大學進行了深刻闡述。曹一家指出,我們必須狠抓教育教學,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落實好“五個進一步”,即要進一步改進招生工作,吸引優質生源;要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強化教師主體責任和主導作用,持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進一步推進一流專業建設,配足配強專業師資,推動精品課程建設,融入專業最前沿的知識理論;要進一步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主動適應“雙主體”新形勢,提高科研水平;要進一步優化內部治理,重點改進和完善績效分配、實驗室建設、辦學資源利用、財務運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管理,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學校原黨委副書記(湖南工業大學校長)蔣昌波深入分析了全校干部隊伍和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現狀,指出要切實加強二級黨組織建設,抓好學院黨政班子建設,進一步優化干部結構,加大對年輕干部的培養力度,提高管理隊伍綜合素質和工作水平;要持續擴大師資規模,優化師資結構,引培結合打造高層次人才隊伍,增強青年教師成長保障,進一步激發教職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校黨委委員、副校長劉建民以《理順體制,科學規劃,強化管理,提高水平》為題,詳細闡述了學校實驗室建設現狀,指出要加強實驗室建設規劃,完善實驗室建設項目庫,統籌學科、學院和學校需求;推進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和有償使用,提高使用效益;要加強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構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雙輪驅動”人才培養格局。
校黨委委員、副校長蔣璟萍以《學懂弄通黨的創新理論,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為題,深入剖析了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挑戰,指出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從政治導向、根本宗旨、憂患意識等方面把握好大學文化建設,充分認識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形成合力抓好學校文化建設。
校黨委委員、副校長談傳生以《努力提升內部治理水平,致力實現“百強”大學夢想》為題,指出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要從“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等四個維度上推進學校內部治理現代化,建議從體制、技術、經費、人員四個方面加強保障體系建設。
校黨委委員、副校長胡永樂以《深化后勤改革,激發后勤發展活力》為題,深刻闡明了深化我校后勤改革的必要性和具體要求,要求從健全后勤管理規章制度,提高后勤隊伍素質,把握好后勤管理與服務、育人、監管的關系等方面來激發后勤發展活力,助推學校后勤管理現代化。
校黨委委員、副校長劉朝暉以《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轉型與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考》為題,深入分析學校本科教育與人才培養狀況,謀劃了“十四五”時期本科教學工作思路,提出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從“應用型”向“復合型”轉變,建議從人才培養能力、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加強建設發展。
校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徐桂林以《聚焦黨代會精神,推進“清廉長理”建設》為題,闡述了“清廉長理”建設的重大意義,提出了“一個指引”“兩大步驟”“三大路徑”“四大目標”“五個原則” “六大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建設目標,從加強政治建設、制度建設、教風建設、隊伍建設、學風建設、單元建設等方面加強“清廉長理”建設。
校黨委委員、副校長錢國平以《抓實學工隊伍建設,奏響“三全育人”重音》為題,厘清了新時期學工干部角色定位,提出從頂層設計高位推動、培根鑄魂加強政治建設、強化學習提升專業能力、狠抓作風精準考核、聚焦立德樹人、提升站位凝聚合力等方面聚焦打造一支思想堅定、敢于擔當、善于育人的學工隊伍。
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方瓊以《建設文創和湖湘文化國際傳播前沿陣地》為題,闡釋了學校建設文創和湖湘文化國際傳播前沿陣地的現實意義、優勢和基礎、路徑和方法,同時提出了圍繞“一個中心”、瞄準“兩個目標”、強化“三個機制”、打造“四個體系”的基本建設思路。
校黨委書記付宏淵作總結講話。他指出,本次會議氣氛熱烈,全體同志在前期廣泛深入開展調研的基礎上,開誠布公、集思廣益,準確研判了學校發展現狀,提出了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對策建議,達到了交流思想、開拓思路、查找問題、明確方向、謀劃對策、振奮精神的效果。他強調,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為學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確定了清晰的發展目標和“施工圖”,學校領導班子應當在此次研討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精神扎扎實實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堅定信心、團結一心,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形勢和規律,創新發展思路和路徑,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圍繞學校內涵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切實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提升學校內部治理能力,為決勝建成“百強”大學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圖/劉飄逸 審/方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