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2-19 閱讀數:
“請進!這是學校根據我的科研需求支持搭建的實驗室。”2月17日上午,記者好奇地走進長沙理工大學湖湘學者朱曉波的實驗室。
朱曉波主要從事二次電池材料與器件尤其是高電壓錳基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在寬敞透亮的實驗室里,材料合成設備、電池組裝設備、電池測試設備被分區域規整擺放,無處不透露著技術工藝的嚴謹和精細。
這里,是30歲的朱曉波在湖南筑的“巢”,也將是他起飛的地方。
朱曉波 31歲 長沙理工大學湖湘學者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博士
長期從事二次電池材料與器件的研究
“波”光粼粼,為何流向瀟湘
朱曉波是安徽人,先后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主要開展錳基鐵基正極材料相關研究。2018年博士畢業后,他留任昆士蘭大學博士后研究員并擔任鋰電池正極材料方向負責人。
心系祖國的他,一直期待學成投身到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當時,國內向他拋出的“橄欖枝”也不少。
“江蘇、湖北,還有老家安徽那邊都有些高校問過我,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湖南。”朱曉波說,與湖南的結緣來自一次短暫的拜訪。
2019年,朱曉波回國參加一個學術會議,順道來長沙拜訪師兄、長沙理工大學賈傳坤教授。賈傳坤給他講述自己在湖南的奮斗故事,以及湖南省及長沙理工大學對人才的支持力度。
“那一次,我就對長沙這座幸福感極高的城市印象深刻。”朱曉波回憶。
長沙理工大學人事處處長劉宏偉告訴記者,朱曉波是湖南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中所需的綠色能源高層次產業鏈人才。“為吸引他來湘發展,學校高度重視,在省里下撥的人才團隊項目經費之外,還為其配套提供了充實的安家費和科研啟動經費,并在他回國前就準備了免費過渡性住房,搭建了實驗室,確保他回國后能安心、快速地投入工作。”
“學校還為我們開通了綠色通道,縮短了我們評定職稱的時間,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激勵,能夠讓我們更加心無旁騖地從事科研工作。”朱曉波說,“我現在經常向國外的同學、朋友推薦湖南,這里的人才支持政策真的很給力。”
今年,朱曉波的新婚妻子也來到了長沙,小兩口在長沙買了新房。他們稱自己是“新湖南人”,言語間,“新湖南人”的幸福感掛在臉上。
“波”瀾壯闊,助推綠色湖湘潮
在碳中和以及全球汽車電動化趨勢的大背景下,鋰電池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電池的資源和成本越來越成為阻礙新能源發展的主要挑戰。
尋找成本低、性能不低的材料一直是朱曉波的攻堅目標。他把目標鎖定錳,這些年來,他從分析材料與電池的失效機制出發,通過化學與材料學的手段,為高電壓錳基正極材料的應用提供理論與技術依據。
有效的支持迅速轉化為可喜的成果。回國不到一年的朱曉波,與團隊老師合作,指導研究生多名,完成研究工作數項,其中一項正是他在高電壓錳基正極材料上的深耕與突破。
“穩定性一直是高電壓錳基正極材料的一個難題。”朱曉波在幾年前做高電壓錳基材料過程中,發現了一種表面改性方法能夠極大提升其在電池工作中的穩定性。回國后,經過不斷的實驗論證與補充,研究成果近日已被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子刊接收。
“專業發展環境,是堅定我來長沙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朱曉波坦言,“新能源材料是國家戰略需求,也是湖南的優勢產業。湖南擁有上百家規模企業,擁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我希望能通過產學研的合作,推動下一代無鈷低鎳電池在湖南的技術落地,為湖南新能源新材料的特色發展獻智獻力。”
為助涌綠色湖湘潮,朱曉波不忘激起“后浪”。他正積極推進長沙理工大學與國外的一些國際一流高校和實驗室進行教育與科研合作,提升學生的知識與科研技能,為新能源材料及動力電池產業培養后備人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