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02 閱讀數:
師恩如海,銜草難報
教澤流芳,傾我至誠
近期,我校開展2022-2023年度
“師德標兵”評選表彰活動
10位教師榮獲
長沙理工大學“師德標兵”稱號
他們分別是
葉群山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韓艷 土木工程學院
鄧豐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務處
田紅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張新華 經濟與管理學院
朱恩文 數學與統計學院
易學堯 建筑學院
鐘芙蓉 馬克思主義學院
寧淑華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劉麗云 體育學院
今天小編就帶你走近
第九位師德標兵——葉群山
深耕課堂,他是傳道授業的擺渡者
課堂是教師傳播知識、思想與真理的最主要陣地,葉群山十分珍惜這片沃土,享受每一次教學過程。自2008年從教以來,他一直將自己視為“傳道授業的擺渡者”,不斷探索如何讓學生真正學懂、學透知識。
他主講的《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內容涵蓋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質、組成結構、制備和使用方法,對于交通、土木等學院的學生奠定土木工程材料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但課程中涉及的水泥、混凝土、砂漿、瀝青等工程材料,對于缺乏工程實踐經驗的同學們來說,多少還有些遙遠。這些材料的物理性質、熱工性質、力學性質、化學性質,也常常“繞暈”一些學生。
為了讓課程內容更好地被學生理解,葉群山在備課上花費了大量精力。一堂兩小時的課,他往往要花費十倍的時間去準備。他堅定地認為,“一定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真正產生興趣,而激發興趣的最佳方式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之間有某種聯結。”
“案例式教學”和“情景式教學”是葉群山常用的方法。他將工程實例引入課堂,讓扁平的知識點具象化、生動化,同時積極創造情境,讓學生自主來解決工程難題。
許多聽過葉群山上課的學生都會有一個感受:這位老師熱情又盡心。“葉老師是一位特別善用比喻的老師,”土木學院鐘文博說,“在講到建筑工程中‘骨架的作用’這一知識點時,他就用了人體的骨架來打比方,讓我們直觀而清晰地理解了知識,一下子拉近了課本與生活的距離。”
只有自己投入了,才能讓學生真正投入地跟上課堂節奏。葉群山始終對課堂懷著敬畏之心,從未有過懈怠。“在三尺講臺奮力耕耘,是我對課堂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的尊重。”
創新探索,他是開闊視野的引航員
從2013年起,葉群山在為交通、土木等學院學生授課的同時,也開始為我校留學生授課。
面對一群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文化背景、中文水平也不完全相同的留學生,葉群山采用了一套中英雙語教學模式,即以中文講課和英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設立目標任務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種模式也被葉群山帶到了中國學生的課堂上,“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積累專業相關的英文詞匯,是對學生進行國際化培養的第一步。”
土木學院學生謝超儀第一次上葉群山的課就感到新奇,“老師雖然是以中文授課,但板書和PPT上的專業詞匯幾乎都是英語,學習過程中我的英文詞匯量也擴大了不少。”
“形式是內容的載體,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對知識進行探討和研究的主動性,真正做到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在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一年的訪學經歷讓葉群山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回校后,他更加注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問、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并不斷激勵他們開動腦筋解決實際問題。在布置作業時,他會更多選擇自己設計的應用題,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概念。
交通學院道卓1901班的胡勝榮對此深有體會:“葉老師每次布置的作業雖然總量不多,但都是一節課中的精華,每一道題都可以多角度去分析。”
在開闊學生們橫向視野的同時,葉群山還不忘讓他們接觸到學科最前沿的知識——每學期更新課件,將最新的理論、案例融入教學。“時代在不斷發展,信息和技術更新的周期也越來越短,我們的教學更應與時俱進,把最新的社會面貌和行業動態展現給學生,幫助他們提升核心競爭力。”
誨人不倦,他是學生成長的知心人
除了本科教學和研究生導師工作,葉群山還曾擔任國際工學院土木工程國際班的班主任。作為班主任,他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也在生活上對他們關懷備至、體貼入微。
不論工作多忙,葉群山總會抽時間到學生宿舍,或者通過視頻連線和同學們交流。“葉老師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我們班的班會。”黃秋山同學說。
“我很少真正以老師的姿態去教學生怎樣做某件事,更多時候會先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想,然后再給出我的建議。”葉群山深知“有共鳴才能更好地交流”,所以他經常毫不避諱地與學生談起自己在讀博期間遇到的難題或窘況,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學生如何解決問題、應對挑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十五載的教書育人生涯中,葉群山始終認為,只有學生的成長成才方能真正映照出教師從“三尺講臺”到“時代舞臺”的升華路徑。“我會繼續努力教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傳遞給學生盡可能多的關懷,不斷引導他們向上向善,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