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收獲時節,我校舉辦了主題為“甲子風華百強夢”的創建‘雙一流’大學暨辦學60周年紀念活動。作為紀念辦學60周年重要活動之一的“院士論壇(三)”于2016年10月9日下午在云塘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二樓科技報告廳舉行,我校雙聘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王浩院士為我校師生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報告。鄭健龍院士(原長沙理工大學校長)主持本次報告會,交通運輸部原部長黃鎮東、交通運輸部原公路局局長李彥武、湖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趙平、長沙理工大學原副校長張健仁教授、土建學院院長李傳習教授、水利學院院長胡世雄教授等領導、專家以及來自水利學院、土建學院和能動學院師生共500余人參加了本次學術報告。
鄭健龍院士首先致歡迎辭,他對各位領導、專家以及校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由衷的感謝。鄭院士簡要概括了學校歷經一個甲子年的發展中取得的成就,并介紹了王浩院士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學術成就。
隨后,王浩院士對我校辦學60周年紀念活動表示熱烈的祝賀,并作主題為“變化中的流域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環”的學術報告。王院士的報告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分享“‘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的提出”,介紹到自然水循環和社會水循環的概念,分析人工取用排水、下墊面改變、溫室氣體排放等三大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從流域水循環到流域“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模式的演變,其中自然水循環分為大氣過程、地表過程、土壤過程和地下過程等四大水循環過程,社會水循環則包括取水、輸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及再生回用六大過程。由此分析到,以往的研究只側重于自然水循環或者社會水循環的獨立過程,而兩者結合的研究不多,無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因此其研究團隊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理論。
第二部分介紹了“二元水循環理論的主要內容”,并從二元水循環學科內容引出受人類活動和氣候影響的水循環的各基本環節正發生著改變,水文系列的一致性發生了動搖,為此提出來由傳統模式發展而來的“實測-分離-耦合-建模-調控”學科范式。針對二元水循環的研究及發展,提出了三大關鍵科學問題:(1)自然與社會水循環多過程耦合互饋機制;(2)二元水循環的演化機理與水資源演變規律;(3)基于水循環全過程的水資源量-質-效轉化機理。
第三部分則主要介紹了“二元水循環及其伴生過程綜合模擬”。這部分突出講解了王院士團隊創建的“流域水循環及其伴生過程的綜合模擬與預測平臺(NADUWA3E)”,該二元模型主要有水循環、水環境、水生態等三大模塊的共11個子模塊組成。同時,該模型很好的應用于海河流域,分析了海河流域過去、現在和未來水循環進行了模擬和預測,識別二元水循環演變規律,并總結到海河流域水資源演變的六大規律,對我國北方地區以及全球具有示范意義。
第四部分內容為“流域水資源高效調控理論方法”,其包括水資源高效利用調控、利用評價方法及海河流域城市高效用水機理與模式等內容。由于水資源涉及到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為了界定二元水循環的無效性和有效性、低效性和高效性、經濟效用和生態效用,王院士的團隊原創性地提出了16項自然水循環和18項社會水循環,共34項水循環效率指標。最后簡明地介紹了“海河流域水循環多維臨界調控”和“海河流域水安全調控關鍵措施”的內容,突出研究各元素保持臨界值維持水循環和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性,從而保障流域的自然和社會的水安全。
報告結束后,王浩院士與現場師生以二元水循環理論在洞庭湖的應用、湘江水環境治理以及本科生的人才培養等問題進行互動交流。最后,鄭健龍院士總結講話。他指出,王浩院士深入淺出地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內容及重大研究成果,系統的介紹了“二元水循環”理論、技術、模型及應用,進一步提升了我校的學術氛圍和學術水平,值得我校師生認真學習領悟。
(文/游宇馳、李志威圖/袁昕亞編輯/院黨政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