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慶祝辦學60周年,10月9日至10日,由長沙理工大學主辦、電氣學院承辦的多能源互聯電網新技術學術報告會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一樓多功能廳舉行。長沙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洪源渤、電氣學院院長曾祥君出席報告會,悉尼大學電氣學院院長、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董朝陽,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阮新波,江蘇安方公司副總兼技術總監、國家電網公司專家、全國勞模許杏桃,合肥工業大學電氣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何怡剛,湖南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許昭,湖湘學者特聘教授趙俊華,電網減災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湖湘學者特聘教授陸佳政,湖南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曹一家,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錢寶良擔任了報告會的主講嘉賓。本次報告會分別由電氣學院馬瑞副院長、周任軍教授和樊紹勝副院長主持。
洪源渤首先代表長沙理工大學致歡迎辭,他對出席會議、蒞臨學校指導工作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長沙理工大學建設發展的領導和朋友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洪源渤表示,長沙理工大學自1956年建校,2003年合并升格為大學,歷經一甲子的風雨,已建設成為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鮮明的交通、電力、水利、輕工等行業特點的多科性大學。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其他各類教育齊全的多層次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辦學格局與育人體系。兩度入選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實現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科研平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一系列重大突破,是首批“全國高校創新創業50強”大學。
洪源渤指出,當今世界,能源發展面臨資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三大挑戰,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所倡議的“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的主張,這是對傳統能源發展觀的重大創新,對于推動全球能源變革,加快清潔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今天舉行的“多能源互聯電網新技術”學術報告會正是對該主張的一種嘗試,為從事能源互聯網研究的專家、學者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藉以增進大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此次學術報告會,進一步促進作為我校主干、特色學科的電氣工程學科和能源動力學科的進步與發展。
曾祥君作了長沙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學科的發展介紹。他指出,電氣工程專業具有60年的辦學歷史,先后為全國各地培養1萬多名工程技術人才 。該專業2013年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具有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和學科平臺。目前,形成了電網故障保護與定位技術研究及應用、電網防雷接地技術研究及應用、電網運行監控技術研究及應用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未來五年,力爭將專業優勢轉化為學科優勢,努力實現博士學位授權點、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國家科技成果獎和國家教學成果獎等國家級獎勵、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人才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重點項目五點突破。
董朝陽作了題為“下一代能源系統研究展望”的報告。董朝陽指出,能源互聯網使得電力系統方向的研究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隨著工業焦點的轉化,智能電網在城市中的應用更加廣泛,而ESS的風險管理使得能源網絡的智能性在市場經濟下加速提升。
阮新波以“提高分布式電源對電網支撐能力的通用功率控制方法”為主題作了報告。他介紹了LCL型并網逆變器的研究背景、雙閉環控制策略的實驗結果及不足之處和消除電網電壓對并網電流的影響,從而得出LCL濾波器對高頻諧波具有抑制作用,電網電壓全反饋能有效減少并網電流的諧波,提高并網電流跟隨性。
許杏桃作了題為“矢量配電網及其智能化”的報告。他闡述了當下10KV配電網的主要狀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實時性快速,進而得出需要一個水平很高的管控系統。在管控電網方面,他提出了10KV三相平衡補償方法以及低電壓治理等技術。
何怡剛作了題為“智能電網信息感知關鍵技術”的報告。他介紹了能源互聯網的研究背景,指出能源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能源技術與現代電力系統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能源利用體系,其本質是能源與信息的耦合,從而提高系統運行的效率,其中物聯網是能源網與互聯網信息交互的紐帶。現階段的能源正在向在線化、集成化、智能化發展。
許昭以“分布式能源微網技術”為主題作報告。他介紹了微網的定義、微網在控制與運行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微網的分級、集中和分布式控制。此外,他還介紹了一些太陽能微電網的研究項目。
趙俊華作了題為“面向能源互聯網的大數據分析”的報告。他介紹了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變革,即能源網絡由封閉向開放發展,能源生產由集中式向分布式發展,能源消費由無彈性向智能化發展。他指出,在不斷發展的大數據時代到來之際,能源互聯網內產生幾何級數上升的數據量,而能源大數據較傳統的電力分析更能有效挖掘能源大數據中蘊藏的價值。
陸佳政作了題為“電網大范圍山火災害防治技術魚裝備”的報告。他指出,目前我國電網公司長期依靠的城市消防森林防火技術存在定位預測難、實時監測難、帶電高揚程滅火難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他提出了多地理尺度山火密度比對優化分析、區域分塊電網山火定位、電網山火風險離線安全穩定分析等方法,并研制了世界首套電網山火風險定量預報系統,使電網防山火從被動防御轉變為主動防御。
曹一家以“智能電網高效運行與安全控制的理論與應用”為題作了報告。他認為,智能電網是推動能源領域技術創新和行業轉型的重要手段,并且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曹一家從互動式節能優化調度、電力感應濾波與有源統一動態補償、脆弱性評估與系統復雜性理論、智能配電網自愈調控四個方面闡述了智能電網的相關技術。
錢寶良作了題為“高功率微波技術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報告。他回顧了高功率微波技術的發展歷程,闡述了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發展現狀,指出高功率、長脈沖、高重頻、高效率、頻率可調和器件的固態化、緊湊化、輕型化以及合成技術是高功率微波技術發展永恒的課題,只有解決好這些技術問題,高功率微波技術才能更好地與運載平臺結合并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9位專家的報告,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在場師生紛紛表示獲益匪淺。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為時兩天的多能源互聯電網新技術學術報告會圓滿結束。
部分校友和師生以及來自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兄弟院校的老師和研究生參加了報告會。(文\湯心韻 董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