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馬克思主義學院>學院動態
“論三個世界的關系—本體論的視角”:東南大學呂乃基教授主講學院“系列高端學術講座”
2016-04-23
4月22日上午8時,馬克思主義學院在金盆嶺校區4教503舉行了系列高端學術講座。東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呂乃基教授受學院邀請進行主講,題目為“論三個世界的關系—本體論的視角”。講座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易顯飛教授主持,學院部分老師及研究生均參加了此次學術報告活動。
呂乃基教授指出,40余年前,波普爾提出“三個世界”理論,考察了世界3及其與世界1、2的關系。后續大量研究大多由認識論視角展開,他從本體論視角,由世界1推知世界3,再由世界3回到世界2;論述的核心是世界3的“知識階梯”。客觀世界可以由縱橫兩個尺度來把握。在“縱”的尺度,在自然界有通常所說的“量子階梯”在“橫”的尺度,有系統關系等。在量子階梯上的物質間,存在著上向和下向因果關系,以過程的觀點來看,上向因果關系揭示在先者對后來者的作用,即通常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或歷史決定;下向因果關系揭示現在對過去、結果對原因的作用,可以稱為目的引導。由自然界的量子階梯繼續向上就進入人類社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所展現的由物質到精神過渡的各個層次,大致體現了這種上下因果關系。
呂教授指出,對應于世界1中的量子階梯和需求層次,是世界3中的“知識階梯”。這里他主要指近代科學革命和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學說提出后的知識階梯。 世界1的上向因果生成關系即是世界3知識階梯上低層知識向高層知識滲透的依據。 由于世界1即研究對象之間的邏輯和生成關系,在世界3,相應較低層次的學科必然向位于較高層次的學科滲透,成為后者的基礎和出發點。他借用黑格爾所言:“在科學上是最初的東西,也一定是歷史上最初的東西”,對應改寫成:“在歷史上是最初的東西,也必然要成為科學上最初的東西”。
在世界3同樣存在下向因果關系。低層次學科不能代替高層次學科,后者不能還原為前者。位于高層的學科對低層學科進行選擇和引導,防止自身的還原或低層學科的代替傾向,這一過程本身就是高層學科的建設和完善過程,也是對知識階梯和世界3發揮積極的功能。從更大范圍來看,科學與文化的關系,或者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關系,二者即分別處于較低和較高層次。前者是后者的出發點和基礎,后者對前者進行批判和引導,與此同時建設與完善自身。世界1中層次由低到高的變化,對于理解世界3中由低層到高層的變化提供了啟示。相應于對象性質的變化,知識層次由低到高漸次顯示出松散性、實踐性和主觀性,以及全息性。
在波普爾的三個世界中,可以并有必要在每一個世界中進一步區分個人和“類”。于是,世界1既有人類所面對的量子階梯,也有個人所相伴的特殊環境。世界3,則是特定的個人面對特定的“世界1”所創造的特定的“世界3”,經由編碼和公共化(吳建國)或社會化后的集合,也就是客觀知識。至于世界2,包括心理素質、意識狀態和主觀經驗等,這樣的一些內涵顯然屬于個人所有。在相近的意義上,波蘭尼稱之為隱性知識,歸入個人知識。個人的世界2沉浸于他人的世界2之中,必然發生彼此間直接或經由世界1、3的相互影響,并由此形成為人類所有的世界2。 人對世界1的認識過程,所獲得成果即世界3的增長過程,也就是人自身即世界2的成長過程。隨著知識在其階梯上的逐級提升,人也就漸次成長起來,由低到高,由單一到復雜和聯系,由此形成的序列便構成與世界1和世界3相應的階梯。知識的社會建構,反過來說,就是社會的知識建構。社會正是在建構知識的同時建構了自身。在近代科學革命后,在牛頓力學和工業革命時期,“人是機器”;19世紀初在化學的發展中,“人是化工廠”;提出細胞學說后,人成了“細胞的王國”。由哥白尼的日心說到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找到了自己在宇宙和生物界的位置。基本粒子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論將人類的“史前史”推至137億年前,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越來越逼近自然界演化的頂點——一個生理學上完整的人。由機械、化工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一直到本世紀初露頭角的會聚技術(會聚技術“會聚”了IT、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以及認知科學),人在自己的創造物的發展中見證了自身的成長。科學技術正在認識并構建一個自然的人。
他進一步指出,“人的生成”主要沿著以下路徑進行。其一,價值地位的上升及其對規律和事實的選擇和組織;其二,修正作為“人之初”的簡化的抽象如“自然狀態”和“經濟人假設”,引入心理和精神因素,以及將抽象的理論與因時因地的語境相結合,與主體相結合;其三,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博弈和妥協。對應于世界1和世界3的階梯,世界2的階梯的特征是:位于低層者強調客觀,處事嚴謹乃至自我封閉,其成員邊界清晰,他們是世界2的基礎;位于高層者主體性強,較為靈活、開放,積極參與,善于交往,并以此作為自身的存在方式。下表概括了三個世界各自的特征:
波普爾所區分的三個世界存在各種關聯。世界1,即作為對象客觀存在的人、人的史前史和全部環境;世界3,即知識,亦即認識的結果;以及世界2,即認識的主體,這三者在過程和關系上一致,同步生長。隨著認識對象日益進入大腦和意識領域、進入人的意志和情感世界;隨著知識對于對象、語境和主體日益深刻的嵌入,三個世界之間也就愈益相互結合而不可分割。若進而將主體結合在內,那么邏輯的東西之演化與主體之生成同步,二者的內在結構相一致。主體同時即對象或歷史的東西。于是歷史、邏輯以及主體三者一致。
學術報告時間長達130分鐘。隨后,在座的老師和研究生爭相提問,與呂教授進行了熱烈探討,學術氛圍相當濃厚。最后,主持人易顯飛進行了精彩點評。
(供稿人:譚妮、趙亮、曾志遠;校對:文貴全)
附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