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安全教育之八——人身安全篇 | |
| |
大學生的人身安全,是指大學生的身心、生命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安然無恙。因此,大學生的身心,生命安全,是大學生最重要、最基本的安全。 一、預防被傷害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防止大學生生命不受傷害,就是大學生安全最主要、最基本的內容。 (一)大學生受傷害情況 從全國高校看,各種類型的傷害大學生案件、事故每年都以數以千計發生,其基本情況有四類: 1、因不法之徒的違法犯罪侵害引發或轉化的大學生生命傷害。例如,流氓滋擾、尋釁滋事、拐賣女生、毆打、性侵害以及搶劫、盜竊等。 2、因違反管理規定引發各種事故,直接造成大學生生命傷害。例如,爆炸、火災、交通事故、塌、砸、擠踩、溺水、煤氣中毒、食物中毒等。 3、因違反治安管理規定或因具體矛盾處理不當轉化的大學生生命傷害。例如,參加邪教組織,誤入非法傳銷,打架斗毆或在公共娛樂場所、公眾聚集場合發生的矛盾,學習、生活中產生的摩擦,校外社交活動中發生的糾紛等。、 4、因其他意外情況偶爾發的大學生生命傷害。例如,突發的自然災害、誤傷等。 (二)大學生被傷害的原因 大學生被傷害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就其主觀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安全意識淡薄。對社會治安形勢的嚴峻性,對不法分子侵害手段的殘忍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甚至對隨時可能發生的侵害預見性不夠,面對復雜客觀的治安形勢,在思想上卻采取了充耳不聞的思維方式,造成防范觀念差,當意外侵害發生時,感到的卻是格外震驚。 2、安全知識貧乏。對案件、事故的發生規律知之不多,因而,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什么環境、什么氛圍、什么人群容易發生什么案件、事故、缺乏預見性,更談不上采取措施積極主動預防。許多情況下,當事故、案件隱患已經嚴重威脅到人身生命安全時,一些大學生不僅沒有保持一定的警惕,甚至還常視若惘聞。 3、自我安全保護能力弱。從已經發生的大學生人身生命受到傷害的案例看,許多受傷害的程度可以減小,甚至一些受傷害的情況完全可以避免,但事實是本可以避免的傷害發生了,本可以減小的傷害程度加強了。根本原因就是這些大學生的自我安全保護能力弱,當侵害發生時,束手無策,不但不能勇敢、機智、巧妙地進行自我保護,甚至做出激化矛盾、事已愿違的舉動。 4、處理問題的思想觀念錯誤。許多受到侵害的大學生,往往的沒有發生問題時,什么都不在乎,一旦問題發生,又不敢面對現實,甚至極度恐慌,總怕學校領導和老師知道,設法掩蓋已發生的問題。在處理問題時就會出現:不靠老師靠自己,不靠組織靠老鄉,不靠理智靠哥們義氣。在這種錯誤理念指導下,往往是小糾紛演變成大矛盾,簡單的問題演變得復雜化,好解決的問題演變得難以處理。 5、社會公德、組織紀律、法律意識淡薄。特別是在公共聚集場合、公共娛樂場所、集體生活的環境中,只想享受社會公德為自己提供的文明,而不愿遵守社會公德奉獻自己的道德文明;只想享受紀律為自己提供自由,而不愿意遵守紀律受到紀律的約束;只想享受法律為自己規定的權利,而不愿意遵守法律盡法律為自己規定的義務。結果的擾亂了公共秩序、侵犯了他人人身權利、危害了公共安全、妨礙了社會管理秩序,最終受到傷害的往往還是大學生自己。 (三)大學生受傷害的預防 預防大學生人身生命遭受傷害,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它有賴于整個社會治安環境的改善,有賴于學校周邊治安秩序的凈化,有賴于文明校園氛圍的提升;另一方面,大學生本身要做好防范工作。就自身如何確保生命安全,主要應該做好以下預防工作: 1、盡量減少、避開遭受侵害的因素和環境。大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主要精力應刻苦學習,努力完成學業。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慎重出入治安復雜場所,遠離不法分子侵害,減少遭受傷害的概率,對于大學生人身生命安全是必要的。一是認識不發分子易于侵害的環境。盡量遠離治安復雜場所,盡可能不單獨到偏僻無人或極少有人活動的林間、山路、溝渠、廢舊建筑工地等處活動逗留,減少與不法分子直接發生矛盾受其侵害的環境條件。二是認識不法分子易于侵害的時機、對象。盡量避免在午休、夜深人靜、黑暗、視線不良時單獨滯留或夜不歸宿,避開不法分子侵害的時機和選擇的對象。三是認識不法分子侵害的手段。盡量以機智靈活的方法、義正詞嚴的態度應對分子的暴力、欺騙或軟硬兼施,設法努力避免、減少不法侵害的發生。 2、不給可能發生的侵害提供條件。大學生的人身生命安全遭受傷害,除了主要由不法分子侵害因素外,有時往往是因自身原因引發的。因此,大學生為了自身生命避免遭受傷害,還必須從自身做起。例如,為避免火災、爆炸傷及人身生命安全,宿舍內不亂接拉電源、電線,不躺在床上吸煙和亂仍煙頭,不在蚊帳內點燃蠟燭,不隨地焚燒雜物,不使用易引起火災的各種器(造)句,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實驗過程中不違反操作規程等。為防止不法分子侵害,在公共娛樂場所言語舉動不輕佻,不以驕橫失態、偏激對待問題,不用挑釁語言刺激對方,不給有不良企圖的人發出易誤會的信號,外出穿著不過于暴露,盡量不帶貴重物品,錢物不顯露,遇到意外,表現不慌張、不膽怯等,把因自身原因可能引發的傷害降到最低程度。 3、拒腐蝕、提高免疫力。大學生人身生命受傷害,有時候是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氣、不健康思想、不道德行為引起的。因此,大學生要減少或避免人身生命傷害,還要自覺拒絕不健康思想的侵蝕:一是警惕西方資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的侵蝕,特別是自由化思潮和所謂性解放的影響。二是拒絕腐朽思想的腐蝕,特別是淫穢色情制品的影響。三是抵制世俗風氣的影響。例如,借過生日、入黨、獲得獎學金、受到獎勵等機會吃吃喝喝;發生問題不但不向老師報告,還互相包庇等。四是克服庸俗習氣的影響。例如,賭博、酗酒、個別吸毒、拉老鄉、搞哥們兒義氣,以力服人,炫匹夫之勇等。大學生一定要嚴于律己,不但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專業文化知識的人,而且要使自己逐漸成為一個具有遠大政治報復,脫離低級趣味的高尚的人。 4、正確對待所發生的各類侵(傷)害。正確對待和處理將要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各類侵(傷)害,是避免和減少大學生人身生命安全遭受傷害最直接、最現實的應對之策。 (1)正確應對不法侵害。就是當不法侵害即將或正在發生時,能臨危不懼,保持清醒頭腦,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采取果斷、機智、靈活的辦法化險為夷。一是凡不法侵害都是以違法犯罪為前提的,不法之徒亦膽怯心虛,見不得陽光和群眾。對此,應義正辭嚴,拿起法律武器,勇敢維護法律尊嚴和自己的權益,大膽震懾罪犯。二是不法侵害者往往又是亡命之徒,心橫手辣、不折手段、不計后果。對此,則不宜以蠻干對無知,盲目硬拼,強逼困獸,遭受致命之災。而應以智慧取勝,用機智、靈活的方法與之周旋,“兩害相權取其輕”,甚至做出某種局部利益的犧牲,以保證生命等主要安全。三是不法之徒往往又貪財好色,當遇不法之徒侵害時,應盡量與之周旋,拖延時間,爭取外援,或找機會脫身、報案。一旦沒有外援或無法脫身、報案時,為保全自身主要權益,可滿足不法之徒部分條件,麻痹其警覺,造成其控制松懈。同時,注意掌握其罪證,為以后偵破案件、打擊犯罪提供條件。 (2)正確應對各類災害事故。各類災害事故對人的生命和財產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正確應對各類災害事故,就能有效的減少或避免傷害。一是災害和事故具有演進性和規律性。凡災害、事故的發生,都是由漸變到突變的過程。因此,為預防災害、事故發生,避免、減少傷害,平時就要認真遵循規律,積極做好預防工作,把災害、事故化解在演進的過程中。二是災害、事故的發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發性。這種突如其來的災害、事故,往往會讓人們的心理造成極度的恐慌。為避免或減少其造成的傷害,應做到:處亂不驚,保持清醒頭腦;有生命危險時,設法保護人身生命安全;條件許可時,及時報警;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積極參與救助,等待救援。三是災害、事故對生命、財產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對此,應面對和接受現實,樹立信心,利用現有條件或積極創造條件,努力把傷害減少到最低程度。 二、預防性侵害 性侵害是指違背當事人一方意志的性行為。它嚴重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權利,極大地損害了受害人的身心健康。 (一)認識性侵害的重點 性侵害的對象有女生,也有男生。作為高校女大學生是預防性侵害的重點。這是因為,女大學生正當青春年華,又是高密度聚集的特殊群體。盡管多數女大學生政治堅定,作風正派,奮發讀書,但他們畢竟進入了青春期,正處在談戀愛、交朋友階段。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她們有的長相漂亮,打扮入時;有的懦弱文靜,無自衛能力;也有個別人精神空虛,尋求刺激;意志薄弱,難聚誘惑;作風輕浮,致使性失足。女大學生這些特點和弱點,恰是不法分子進行性侵害選擇對象的重點。 1、暴力式性侵害。指不法分子以暴力手段或以兇器相威脅,對女大學生實施性侵害。采取暴力式性侵害的主題多數是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有的直接以強奸為目的,有的以搶劫、盜竊為目的,在搶劫盜竊過程中,見有機可乘,隨即實施強奸,進而演變成暴力性侵害。也有的是因戀愛破裂或單相思,走向極端,以性施暴等。暴力式性侵害往往遭到女性的強烈反抗或擔心暴露極易演變為兇殺。因此,暴力式性侵害對女大學生的危害也就最大。 2、脅迫式性侵害。性侵害者一方大都是強者,往往以其特殊的身份、手中的權力、經濟上的控制,或對女大學生隱私進行要挾,迫使侵害對象就范。 3、誘騙式性侵害。一些心術不正之徒,往往把性獵取的目標鎖定在女大學生身上,他們先冠以謙謙君子,把真正企圖掩蓋起來,而后或以金錢引誘,或以交朋友談戀愛相處,或以安排工作相許,或以娛樂相邀,設法投其所好,女大學生一旦失去警惕上鉤,不法之徒便會撕下偽裝,實施性侵害。 4、社交式性侵害。由于開放辦學,大學生的社會活動越來越多,一些女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交友不慎,結識一些社會不良人員時,有可能遭到性侵害;利用假期節假日、社會實踐等機會勤工助學,承攬服務性工作(導游陪游、家庭陪聊陪酒、坐臺等),有時也可能跌入性陷阱;當涉足歌廳舞廳、酒吧、咖啡屋等場所時,也可能遭到性侵害。 5、流氓滋擾式性侵害。往往是社會上的流氓混入校園,用下流的語言,用推、拉、撞、摸等下流的動作,或用暴露生殖器官等下流行為或窺視女大學生洗澡、解手等進行流氓滋擾。當女大學生孤立無援時,便可能發展成為暴力式性侵害。 (三)積極預防性侵害 1、提高自身素質。大學生特別是女大學生,要加強自身修養,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一是要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為世俗庸俗所影響,不為腐朽思想所腐蝕。二是不輕率,不占便宜,不過于看重錢財,防止授人以柄。三是言行舉止得體大方,不追逐時髦,不過于暴露輕浮,體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四是慎重交友,不輕易相信初識人,更不要輕易接收初識“朋友”的饋贈。 2、避開性侵害容易發生的時間、環境和場所。一是夜間外出活動不要過晚,午休時間最好不要一個人單獨外出活動。二是不要單獨滯留、活動于偏僻黑暗角落。三是不要去治安環境相對復雜的“娛樂”、“服務”場所等。 3、嚴格遵守女生宿舍安全管理規定。一是不要獨自一人住宿。二是不私自讓異性進入宿舍。三是睡覺及時關好門窗。四是夜間、午休去廁所注意先觀察周圍環境等。 (四)正確對待性侵害 一旦遭到性侵害,能否正確對待,妥善處置,其結果也大不一樣。因此,作為女大學生,當遇到此類問題時,還必須正確對待,妥善處置,力爭把損失減到最低程度。 1、保持沉著鎮定。不論遭到何種方式的性侵害,都要沉著鎮定,冷靜分析當時的情況,思考脫身和對付不法之徒的辦法。要敢于大膽維護自己的尊嚴,要設法采取有效手段和辦法震懾對付不法之徒。一方面,可考慮高聲呼救,以此震懾不法分子,同時爭取外援;可以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如鑰匙、筆、發夾、磚頭、灰沙等同其搏斗;還可采取抓、踢、頂、撞等方法猛擊其要害部位,爭取逃跑的機會。另一方面,如果當時的情況不允許硬干時,切忌蠻干,一定要用智慧設法“(必要時犧牲部分利益有所讓步)創造條件和機會爭取外援、脫身。不論采取何種辦法,都要設法記住不法分子的特征(年齡、身高、體態、口音等),盡可能留住物證(血跡、精液、陰毛、指紋等”),為日后破案創造條件。 2、要敢于依法打擊犯罪,維護尊嚴。一旦遭到性侵害,不能怕影響名譽而不向公安機關報案或私了,要立即報案,依靠組織和法律,使不法之徒盡快得到嚴懲,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 3、正確對待失身。一是雖遭性侵害,因是無辜的受害者,周圍同學和社會輿論不會另眼看待。二是要破除“一朝失身,終身有瑕”的精神枷鎖,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挫折。三是要接受教訓。如果也有自身某些方面不慎所至,就要吸取教訓,提高自己的抵御能力,使自己更加成熟。總之,要調整心態,正確認識,必要時進行心理咨詢。 4、發現意外懷孕,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醫。 三、預防被拐賣 拐賣是指不法分子以出賣為目的,利用欺騙、利誘等方法,使被侵害人輕信后,置其于控制下,而后賣掉賺錢的行為。 大學生作為高智商的人,被拐賣的問題卻屢屢發生。究其原因,有的是因為想找個好工作,輕信人販子能給自己安排一份好工作的許諾上當被拐賣;有的是因缺乏生活常識,失去警惕喝了人販子下有迷魂藥的飲料,在不清醒狀態下被拐賣;有的因交朋友上當被拐賣;有的因想占便宜,輕信人販子豐厚利益許諾被拐賣等。在被拐賣的大學生中,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確實發人深省。 (一)女大學生為什么會被拐賣 個別女大學生之所以會輕易被人販子得手拐賣,除了不法分子的狡猾外,就女大學生自身的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1、缺乏社會經驗。對于人販子設計的一個個光環、各種假象,不能有效辨別及時識破。 2、缺乏警惕性。對初識或陌生人輕易相信,思想上失去防線。 3、有想占便宜的思想。當人販子以利益等許諾時,經不住誘惑而上當等。 (二)人販子慣用的拐賣伎倆 1、麻痹女大學生的思想警惕性,解除其思想防線。以花言巧語熱情“幫助”或給小恩小惠,首先取得女大學生對他好的印象,消除對其戒備心理。 2、投其所好。以利益、名譽誘之,通過接觸或事先了解,針對女大學生的思想和需要,投其所好,給以許諾,設法使其上鉤。 3、假交朋友。 (三)怎樣防止被拐賣 1、保持思想上的警惕性。特別是獨自一個人外出或活動時,任何情況下不要失去思想防線,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 2、不要有占便宜思想。特別是無緣無故的利益突然降到你面前時,一些堂而皇之的“君子”向你許諾時,切忌莫輕信,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 3、不要隨便吃喝初識人的東西。 4、慎重交朋友。特別是對于對方的邀請,不要輕易應邀,一旦應邀時,最好能把自己去的地方、聯系方式、大概回來的時間告知有關同學,留有后手。 四、預防艾滋病 (一)艾滋病ABC 1、艾滋病(AIDS)。艾滋病的醫學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英文縮寫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后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使人體發生各種難以治愈的感染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 2、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病毒的醫學名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它侵入人體后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體發生多種難以治愈的感染腫瘤,最終導致死亡。 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區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沒有被確診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癥狀,被確診為艾滋病的人。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攜帶艾滋病病毒,都具有傳染性。不同之處在于,艾滋病病人已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癥狀,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外表看起來跟健康人一樣,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發展到艾滋病病人,可能需要數年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4、艾滋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到致病需要一定時間。一般是7-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潛伏期。但也有個別感染者幾周后就出現類似流感一樣的癥狀,如發熱、肌肉疼痛和皮疹等。當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壞到一定程度后,出現原因不明的長期低熱、體重下降、盜汗、慢性腹瀉、咳嗽等。其他致病菌,甚至在正常情況下一些非致病菌也會趁虛而入,使人發生多種疾病,如嚴重腹瀉、肺炎或某些癌癥。還有些病人因病毒侵襲到神經系統會發生癡呆等癥狀。總之,艾滋病的臨床表現是多種多樣的,但最后病人往往是死于嚴重的腹瀉、肺炎、腫瘤等造成的身體衰竭。 5、艾滋病是“超級絕癥”。艾滋病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一種嚴重危害健康的傳染性疾病。當人體處于正常狀態時,體內免疫系統可以有效抵抗各種病毒的襲擊。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體內,這種良好的防御體系便會土崩瓦解,各種病毒乘機通過血液、破損傷口長驅直入。此外,人體內一些像癌細胞之類的不正常細胞也會迅速生長、繁殖、最終發展成各類腫瘤。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藥物,也沒有可用于預防的有效疫苗。目前,這種病死亡率幾乎是高達100%的“超級絕癥”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并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故此把其稱為“超級絕癥”。 (二)艾滋病(AIDS)的傳染 1、艾滋病傳播的途徑。艾滋病病毒(HIV)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體液中,包括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傷口滲出液等。能夠引起體液交換的行為,都有傳播艾滋病病毒(HIV)的可能。 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才能在血液中檢測出艾滋病病毒抗體,但在測出抗體前已具有傳染性。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7-10年時間(潛伏期)才確診為艾滋病病人。在成為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上看上去和平常,但能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艾滋病病毒有三種傳播途徑: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及母嬰傳播。 (1)性接觸傳播。性接觸傳播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病毒傳播途徑,全球大約70%~80%感染者是通過性接觸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性交是艾滋病最常見的傳染方式。男性病人的精液和女性病人的陰道分泌物中含有艾滋病病毒,人體生殖器黏膜內的毛細血管豐富而密集,黏膜脆弱而敏感,因性交會使黏膜出現微細創傷,這就為艾滋病病毒從感染者一方進入到健康者一方提供了最好的條件。男性的同性戀同樣是艾滋病傳播的又一種方式。這種性交方式更容易損害皮膚和黏膜,感染艾滋病的機會更大。此外,口交與手淫等方式也可能會相互傳染,總之,不管用何種方式性交,只要在雙方直接緊密接觸的部位有微小創傷,都會被傳染上艾滋病病毒。 (2)血液傳播。一是靜脈注射吸毒。其靜脈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或注射器消毒不嚴,致使艾滋病病毒相互傳染,截至2000年9月,我國靜脈注射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占報告總病例數的72、1%。二是輸血或輸入血液制品。如果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參加獻血,病毒也會隨著血液進入到其他健康人體內引起感染。三是醫源性感染。臨床醫療工作中交叉感染。如針頭、牙鉆和注射器等消毒不嚴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器械或用不干凈的注射器,都容易被傳染。 (3)母嬰傳播。母嬰傳播主要是感染了艾滋病的婦女(約有30%),通過妊娠、分娩和哺乳傳給嬰幼兒。 2、青少年易染艾滋病。目前,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約有1/3的人年齡在15~24歲之間。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艾滋病病毒感染多發生在年輕人中間,其中年輕女性尤其易染,在全世界每天約1600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年輕人占一半以上,這是因為: (1)性活躍期。他們熱熱衷于新鮮事物,容易受到誘惑而開始性行為。 (2)藥物濫用。易成為毒品、酒精、煙草等的俘虜。 (3)易受社會、經濟及朋輩影響以致高危行為。 3、不會傳染艾滋病的情況。艾滋病雖然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但它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傳染的,下述具體情況就不會傳染艾滋病: (1)在學校、公共汽車上、音樂廳、球場或其他地方相領而坐; (2)身體接觸或握手; (3)與他人共用廁所、水壺和電話; (4)獻血或作血液化驗; (5)共用計算機終端、商店設備、書或其他學校設施; (6)在餐廳用膳,甚至共用菜盤、口杯、刀叉和其他餐具; (7)在同一游泳池游泳或使用同一淋浴器淋浴; (8)咳嗽和大噴嚏; (9)蚊蟲叮咬; (10)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 4、艾滋病傳播的現狀。國內外的情況如下: (1)艾滋病在國外的傳播情況: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于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疫病控制中心介紹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個大洲。截止到2007年5月,全世界已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950萬人。它已成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第一死因。在全球范圍內,它已成為第四為殺手。艾滋病已經變成了人類前所未有的最具毀滅性的疾病。 (2)艾滋病在我國的傳播情況: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游的美國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證實死于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艾滋病的例子。 從1985年開始至80年代末,艾滋病傳播在我國為傳人期,每年只有幾例感染者被發現,多數是外國來華的人士,或者是我國出國的人士。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為流行期。在云南邊境,我國開始了艾滋病的流行。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3年底為快速增長期。截止到2007年6月我國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過100萬人,其中病人4萬例,死亡13000人。從2004年末,該疾病已出現了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發展的新趨勢。每年正以30%~40%的速度上升。 (三)艾滋病的預防 1、黨中央、國務院對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的要求。中央領導強調,“要從中華民族興衰、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這一問題。”“要重視在青少年學生中普及預防艾滋病知識。”“要貫徹預防為主,要加大預防工作上的投入。要加強宣傳教育,加大科普知識的普及力度,把知識交給群眾,要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能力。 《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劃(1999—2010年)》對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出了具體工作目標,即到2002年,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新生入學預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處方發放率達100%。 《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1—2005)》進一步強調“要特別注重在青少年中開展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識、艾滋病、性病知識和無償獻血知識、禁毒知識的普及教育,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高級中學要對入學新生發放預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處方、宣傳材料(品),開設專題講座……” 國務院還明確教育部門在預防與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中的職責:即負責在全國各類大、中院校開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識及性教育,并納入教師培訓課程和大學、中學健康教育計劃,在大學生中適當開展性安全知識的教育;支持配合衛生部門做好外國留學生艾滋病的監測管理和出國留學生人員宣傳教育工作。 2、艾滋病的預防措施。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嚴重傳染病,雖然目前還沒有治愈的藥物和方法,但卻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每個人都掌握預防艾滋病常識并認真遵守執行,就可以把傳染艾滋病的危險減少到最低程度。就大學生自身而言,應注意以下事項: (1)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正確防范意識。對艾滋病既不能過分恐懼和存有偏見,更不能對艾滋病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和所引起的社會危害視而不見,應采取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學會緩解學習、生活壓力,不在苦悶時以尋求不健康的刺激求解脫,拒絕自己不愿發生的事情。如婚前性行為、性騷擾、吸煙、酗酒,甚至吸毒等。要學會與同學交往,要學會在遇到困難時正確尋求同學、老師的幫助。 (2)遵守性道德、潔身自愛、反對性亂,不要有婚前和婚外性行為;遵守婚前健康檢查的規定;婚前一定要知道對象是否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遵守政府法令,不搞賣淫嫖娼。 (3)不到消毒不嚴密或不消毒的理發店、美容店和浴室去理發、美容、紋眉、紋身、穿耳眼、修腳、洗浴;刮臉刀、電動剃須刀必須每個人自備專用,不與他人共用;牙刷必須每個人一把。 (4)任何注射,最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5)懷疑自己或對方受艾滋病病毒感染時,應堅持使用安全套。 (6)不以任何方式吸毒。有毒癮者暫未戒除前,切勿與他人共用注射器。 (7)就醫時要到正規醫院,使用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治療器械;不到消毒得不到保證的不正規診所、醫院去打針、拔牙、針灸或手術;在救護流血的傷員時,要設法防止血液直接沾到自己的皮膚或黏膜上。 (8)不要擅自從國外帶入血液制品,不使用未經檢驗的進口血液制品;有必要輸血時,要使用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驗合格的血漿。 (9)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女性不要懷孕。 (10)如果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條件和可能,或自身有這方面的不適,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如果已成為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應先與當地的衛生防疫站和傳染病醫院接觸,從那些機構可以得到醫療服務、咨詢和幫助,并謹慎防護措施,嚴防再傳染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