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是實現新能源的轉化和利用以及發展新能源技術的關鍵。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是長沙理工大學適應我國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而設立的,是由材料、物理、化學、電子等多學科交叉的戰略性新興專業。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講師1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100%,超過65 %的專業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專任教師中現有瑪麗居里學者1人,湖南省“芙蓉學者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1人,湖南省“百人計劃團隊”成員4人,湖南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師1人,長沙市杰出創新青年1人,湖湘高層次人才匯聚工程-創新人才計劃2人。本專業教學和科研條件完善,目前已擁有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湖南省工程實驗室、新能源動力電池研究所、高端催化新材料聯合技術中心等學科平臺;擁有材料科學基礎實驗室、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基礎實驗室、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綜合實驗室、材料現代研究方法與測試技術實驗室等4個本科教學實驗室;簽訂了長沙惠科光電有限公司、湖南長遠鋰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諾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9個實習基地,滿足本專業的實踐教學需求。
1、特色優勢
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等新時期的國家重大需求,為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培養從事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管理和技術服務的新工科人才。以“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模式來夯實工程素養培養,具有鮮明的新工科特色。以能量轉換材料與器件、儲能材料與器件為專業方向,強化化學及物理基礎,突出以器件功能為導向,凸顯具備“材料-器件-新能源一體化”知識結構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和行業精英的培養。
2、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教學和人才成長規律,秉承“博學、力行、守正、拓新”校訓精神,堅持“德育為先、知識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育人理念;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需求和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培養系統、扎實地掌握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設計、工藝優化、性能評價、工程應用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方法,接受初步的科學研究訓練,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領域進一步深造或從事科研、技術開發和組織管理的“底色亮、實踐強、善創新、敢擔當”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和行業精英。
畢業后經過5年左右工作鍛煉,達到如下目標:
(1) 道德修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在系統化設計中能夠綜合考慮法律政策、社會倫理、環境資源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 工程能力: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寬厚的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在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領域獨立從事產品研發、生產及應用、工藝設計及控制、新技術開發及工程服務和生產技術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 個人和團隊:具有良好的交流和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能夠獨立開展項目方案設計,并在團隊中作為骨干或者領導發揮有效作用;
(4) 就業競爭:在新能源材料與器件設計、制備、分析、應用等領域具有就業競爭力,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國際視野,能夠解決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領域的復雜工程技術問題,成為部門技術骨干或中層管理干部;
(5) 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能夠不斷學習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領域及相關領域內的新技術,適應社會發展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要求;
(6) 服務社會:具有較強的工程素養、扎實的社會責任感和較強的創新實踐精神,具備服務社會需求的能力。
3、就業前景
本專業的學生可繼續讀研深造。在2018級60名學生中,有40名學生(含1人保送)被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及研究院錄取,考研升學率占總人數的66.67 %。
本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在全校排名靠前,學生簽約單位主要有長沙惠科光電有限公司、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深南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廣州興森快捷電路科技有限公司、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等。
4、主要課程
材料專業導論、電化學原理與應用、材料科學基礎、半導體物理基礎、材料工程基礎C、材料物理性能、固體物理B、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基礎、材料現代研究方法與測試技術、電化學研究方法、新型電極材料、鋰電池原理與應用、氫能技術、太陽能電池及發電技術、液流電池、超級電容器原理與技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