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堅持不懈實施嚴格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湖南省諸多地區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長、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的同時,一些村莊野生動物損毀農作物、傷害家禽家畜、破壞生產生活設施等情況也時有發生。7月28日,長沙理工大學法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赴張家界市武陵源區開展實踐調研,對野生動物致害現狀以及省政府年度立法計劃調研項目——《湖南省陸生野生動物致害補償辦法》立法需要解決的問題、需建立的主要制度、立法的重點和難點等展開走訪、座談。
在走訪環節,實踐團首先來到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及其生存棲息環境展開調研,詳細了解保護區對大鯢所進行的選育培養、生態模擬、巡護執法、資源調查、生態修復、科研監測等方面的保護工作。在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實踐團成員認真調研當前自然遺產保護地如何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面對活躍在金鞭溪大峽谷成群結隊的野生獼猴,大家則重點了解了景區內猴群致害情況,并提醒其他游客勿有意挑逗野生獼猴。
在座談環節,武陵源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鵬飛以及區委辦、區政府辦、區林業局、區司法局的相關同志參加。武陵源區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董府寧主持會議。野生動物“肇事”,致害補償方式是以直補還是保險間接補貼?如何通過技術措施有效緩解人獸沖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于政府投保補償方式,基層如何高質高效落實,幫助老百姓輕松辦理理賠?資金保障如何持續穩定,確保受害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從是否補、補什么,到補多少、如何補,雙方在座談會上展開頭腦風暴,理論與實踐在互動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本次調研活動,通過“座談會+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了解了省內各地野生動物致害補償情況,是一次聚焦問題、研究深入的實踐調研。接下來一周,實踐團還將繼續用腳步丈量三湘大地,獲取來自基層的第一手數據和資料,最終以調研報告、個案分析和相關論文等方式呈現調研成果,為地方相關立法貢獻長理法學智慧與力量。(文/胡智勇 圖/胡智勇 審/汪功偉)

(實踐團參觀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實踐團參觀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