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長沙理工大學法學院研究生暑期專業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在指導老師姜明教授的帶領下,以“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為主題,在前期調研成果的基礎之上,前往湘潭景宏石灰巖礦閉坑礦山修復工地開展專題調研活動。
(左圖:項目負責人介紹參觀施工場地 右圖:項目負責人介紹制漿車間)
實踐團走進湘潭景宏石灰巖礦,項目負責人具體向實踐團介紹了礦山生態修復的方案和流程。針對閉坑礦山,經湘潭相關部門多方協商,結合地質災害的治理和土地未來利用規劃,構建了以“分區治理”“人工生態修復”為主的治理路徑,推出“地上復綠”“地下填充”的綠色治理創新之舉。
(項目負責人介紹生態保護工程項目)
項目負責人帶領實踐團成員們參觀過程中介紹到,地下充填工程采用超高水材料采空區開放式填充法,礦業單位收容工程建設所產生的工程渣土,通過機器將渣土中所含砂石、石料及雜質分離,再與水混合制漿,不對采空區進行任何調控,利用漿液的流動性和采空區高差壓力直接灌入并固結形成填充體的方式完成治理。同時,利用截排水系統和原水倉預埋排水系統加強排水,減少水土流失。
(左圖:施工現場機器 中圖:制漿環保處置車間現場 右圖:現場施工場地)
工程渣土的再生利用,有效減少了工程建設開發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固體廢棄物的堆積,保障地表生態和工程周邊居民生活環境,而被消納的渣土通過施工工藝回填地下開采礦洞,避免地表塌陷、移動變形、開裂等地質災害隱患。這種做法為工程渣土提供了新去處,打通流動環節,在實現礦山“地下填充”的同時,也回收利用了“廢棄”資源,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法。
(項目負責人介紹參觀礦坑)
(實踐團隊合影)
通過本次調研,實踐團成員們對于礦山生態修復產生新的認識,工程渣土的資源化利用為礦山修復提供新路徑,變廢為寶、化舊為新,將持續推動全區域的生態規劃進展。
文/羅仟惠 圖/俞朗 一審/姜明 二審/汪倫 三審/龔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