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黨總支書記田興洪同志撰寫的黨史學習教育文章《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煥發高校力量》,在《長沙晚報》(理論版)《長沙晚報掌上長沙》同步發表,并被《學習強國》采用,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當前,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高校更要自覺主動地投入到黨史學習教育中來,身體力行,學以致用,將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的豐厚滋養和智慧力量轉化為教書育人的精神動力和昂揚身姿。
鼓舞斗志、明確方向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可歌可泣、彪炳史冊;黨的偉大成就光耀千古、舉世矚目。一百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跨越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階段,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極大地鼓舞著廣大高校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昂揚斗志,激勵著廣大高校教師進一步堅定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我們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擔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千千萬萬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門人才。這需要高校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通過學習黨史,從革命先輩的忘我斗爭精神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揚斗志中獲取精神力量,從而增加投身黨的教育事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強更好開展工作的決心和信心。同時,要進一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牢牢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教師育人工作中,要注重和善于運用這些紅色傳統、紅色基因,教育、感化、引導廣大學生向上向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廣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自覺。
堅定信念、凝聚力量
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了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等光榮傳統和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等優良作風。我們要學習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不能想象一個沒有正確理想信念的人能夠成為好老師。”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決定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成效。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我們要從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中汲取思想營養,從而進一步堅定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同時,要加強道德修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成為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教師自我修為。比如,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必定有助于在教學、科研等崗位上活學活用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方法論,各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必定有助于密切與學生、同事的關系,了解更多信息,獲得更多幫助,產生更多心靈互動,從而取得更大成就。發揚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必定有助于自我反省,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而發揚優點,改正不足,提升思想境界,取得更大成就。
啟迪智慧、砥礪品格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于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同時,中國革命經歷了艱辛的探索時期和艱難的創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吸收了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實現新的突破。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可以升華高校教師的思想認識和人生境界。
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我們要積累扎實學識,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為此,高校教師要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密切關注科研前沿動態,堅持“三全育人”,勝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黨史學習是充實自己、扎實學習的重要途徑,黨的百年奮斗歷史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德育教育資源寶庫。同時,黨史是一門科學,要真正學懂弄通,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古人云:“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如果我們在黨史學習中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就只能學到皮毛,就不能很好地運用紅色歷史和資源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培根鑄魂。我們只有自己在黨史學習中學懂弄通,才能更好地帶領廣大學生學懂弄通;只有我們自己從內心深處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才能在教書育人的過程真正為學生帶來思想上的啟迪和情感上的共鳴。同時,高校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首先就是要為廣大學生服務。立德樹人是我們的光榮使命。如何讓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我們除了全力為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質之外,更需要接近學生、了解學生,像辛勤園丁呵護樹苗成長那樣用愛心和關心激發學生成長成才的潛能;像對待自己的子女那樣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傾注滿腔心血,用愛心滋潤和澆開學生美麗的心靈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