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工作概要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產業轉型升級與重塑國際經濟格局的機遇。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積極響應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創+科創,做數字新經濟”發展定位,致力于推動產學研聯動和以賽促學,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創意產業學院、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中心、馬欄山國家級視頻文創產業園等平臺優勢,滿足文化湘軍媒體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需求。
學院鼓勵師生參加參加國家、省、市各類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讓競賽成為專業教學改革與學生技能培養的有效載體和實踐平臺,來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提升。近五年學生獲得各級專業類獎300余項,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3%,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省級精品課程21門;獲批人才培養省級教改項目29項,發表論文百余篇;獲國家及省級教學技能競賽獎45項;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31項;建有國家級實訓平臺5個;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后湖國際藝術園區等6個培訓基地,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及湖南省重點實驗室10個。建設有“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2個、省部級5個;“湖南省數字媒體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省部級創新創業基地6個。
學院依托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三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與馬欄山文創園等企業合作,創新了“校政協企”多方協同育人模式。學院推動開放式辦學,優化專業結構,改革教學方法,增強辦學活力。通過構建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完善“校政協企”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學院與現代媒體創意產業集群實現了聯動發展。這一模式使學生能夠在跨學科、跨領域交叉復合的教學與科研環境中接受培養,為地方高校新文科人才培養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
學院與30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包括湖南廣電集團、瀟影集團、天娛傳媒、鳳凰傳媒、南方傳媒等知名企業,與深圳柏星龍有限公司、湖南瀟湘動漫文化有限公司等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通過產學深度融合和多方協同育人的機制,學院構筑了良好的人才培養與輸出平臺,服務于區域產業發展。學院還獲得了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以及國家級、省級的教學技能競賽獎項。
學院建設了多個實訓平臺和實驗室,包括國家級實訓平臺和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如“典型電視節目視效預演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等。此外,學院還建立了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以及“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奧地利維也納設計藝術工作室”和“長沙理工大學深圳創意設計研究院”等培訓基地。同時,學院構建了多個教學實踐平臺和創新創業基地,包括國家級和省部級的教學實踐平臺。這些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有助于他們在各個領域展現才華。
二、工作亮點
(一)打造數智創意類設計藝術人才培養體系,發揮產業學院創新優勢
針對移動互聯網+、數智時代的人才培養新問題,建立“新文科”特色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的聯合培養,建構兼具理工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新型設計藝術教學體系,并將其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大膽嘗試制度創新,探索出符合行業發展的特色理論和適用產業需求的實踐教學模式,成效顯著。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省級精品課程21門;獲批人才培養省級教改項目29項,發表論文百余篇;獲國家及省級教學技能競賽獎45項;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31項;建有國家級實訓平臺5個;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后湖國際藝術園區等6個培訓基地,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及湖南省重點實驗室10個。建設有“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2個、省部級5個;“湖南省數字媒體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省部級創新創業基地6個。
(二)“四維矩陣”協同培養,創新育人成績斐然
不斷加強政、校、行、企四方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效解決了在校培養總體要求和社會產業需求、社會經濟生產之間差異性的問題,形成了科學規范的協同培養模式。在此指導之下,學生的專業實踐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校生創新創業能力強,頻繁在學科競賽獲獎,學生獲國家級獎項,省部級獎項300余項,其中在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互聯網+”、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成績優異,榮獲國家級獎項100余項,省級獎項200余項。其中,《菜菜農業》項目,歷時五年,由三屆在校生聯合追蹤打造城郊老齡小農戶農產品產業鏈升級,以青年之力圍繞鄉村振興助力精準扶貧,終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一等獎,并受到《新聞聯播》、《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爭相報道。畢業生就業發展狀況較好,就業率達到95.3%,在傳媒集團及新媒體單位均擔任重要職務,深受用人單位好評,不乏學生在《向往的生活》、《乘風破浪的姐姐》、《明星大偵探》等電視綜藝和網綜欄目組實習、就業、擔當導演工作。也為華為、阿里、騰訊、明基、比亞迪等500強知名企業和大型傳媒公司輸入了大量人才。
(三)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形成社會影響
通過追蹤數智媒體產業、社會經濟發展新趨勢,定向無人機行業,入圍全省無人機行業年度發展10強,助力全省無人機行業總收入約85.49億元,總利潤約12.8億元。近兩年,學院聚焦鄉村振興,為炎陵縣提供設計下鄉服務,采取農業產業經濟項目扶持、借助數字媒體精準傳播、引導低空經濟精準對接,聯合湖南省各高校開展農副產品直播大賽等措施方案,學生通過參與專業賽事、校企合作項目更直觀體認市場需求,切身感受專業所用,同時將教學促科研帶產業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自產業學院成立以來,歷屆學生的參賽作品、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曾多次被《新聞聯播》、學習強國、新華網、中國青年報等26家主流媒體報道,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其中,利用所學,在產業學院導師帶領下,學生團隊為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奉獻了精彩的“24節氣倒計時”短片,產業學院校外導師雕塑家黃劍被國際奧委會譽為“奧運藝術使者”,指導帶領學生完成多座有影響力的作品。
三、經驗總結
學院以產學研聯動、以賽促學為主要的特色和亮點,通過與政府、企業、行業和高校的緊密合作,建立了一個四方聯動的機制,確保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緊密銜接,為學生的培養提供了實際需求和行業動態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具體經驗總結如下:
(一)聚焦銜接與共進的四維聯動與共振:
與政府、企業、行業和高校四方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了產學研聯動的機制。政府、企業、行業的支持與參與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實際需求和行業動向的指導,確保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緊密銜接。學院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項目、參與競賽等方式,以賽促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這種四維聯動與共振的模式,在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之間建立了有機的銜接,形成了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學院不僅關注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實際工作中快速適應和成長。
(二)面向數智時代的教學方法的四維智能轉化:
依托數字智能理論和技術,以產學研合作為基礎,創新教學方法,培養適應數智時代需求的人才。學院積極引入數字智能化學習內容,面向日新月異的數智時代發展,從教學內容上實現能力與需求預判,為人才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石。同時,學院積極組建具備科研能力的教師團隊,在數字智能方面開展專業理論與教學方法的科研發展,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此外,學院建立智能化教學設備和教學平臺,以智能化手段促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這種四維智能轉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數字智能工具和技術,提升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以人才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四維架構與擔當:
將人才能力培養作為核心,以產學研合作為基礎,形成了四維架構與擔當。學院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行業和高校的各自優勢,通過校企合作、行業實踐等方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緊密銜接社會需求與人才能力。學院重視學生的專業、精深、尖端能力培養,通過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培養,培養了具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院還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和文化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這種以人才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四維架構與擔當,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四)產業學院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形成社會影響:
通過產學研聯動和以賽促學的方式,學院積極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學院密切關注數智媒體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新趨勢,通過與政府、企業和行業的緊密合作,有效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學院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科研項目,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院的努力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多個項目和事跡受到主流媒體報道,提升了學院的社會影響力。這種積極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的做法,使學院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樹立了學院在產學研合作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優良形象。
總的來說,學院在產學研聯動和以賽促學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學院注重與政府、企業、行業和高校的合作,實現了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的緊密銜接,培養了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人才。同時,學院通過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這種產學研聯動和以賽促學的模式,為學院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