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最近最好的2019中文,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

典型案例
     
    汽機學院:聚焦產業學院建設 賦能產教人才培養
    2023-08-12 17:01     (點擊:)

    一、工作概要

    新一輪工業革命推動工科與工科、工科與理科、工科與文科不斷交叉融合,催生出“新工科”,不斷打破傳統的學科專業邊界,科技紅利持續釋放,科技風險日益突顯。與此同時,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工程教育對象——學生,其人生目標更加多樣,價值觀更加多元,個性更加鮮明,而所面對的工程問題呈現出科學性、社會性、實踐性、創新性、復雜性等特征,無一不呼喚工程教育既要深化產教融合,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責任共同體,培養學生具有與產業發展需求同步而又遷移延伸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又要突出學生主體發展地位,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之成為一個有責任與擔當的時代新人,既能根據社會、環境、文化、經濟、倫理等外部約束做出正確的決策,又能消解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沖突,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汽機學院主動對接工程機械國家產業集群,針對體制機制缺“變”、校企合作缺“真”和資源共享缺“鏈”等問題,持續推進產教聯合培養實踐。一是校內協同建機制,開展“三三四”培養模式改革,創辦工程機械產業學院,建立促進高校開放辦學的系列教學管理制度,形成產教雙向互動的長效機制。二是校企協同育人才,開辦“3+1”校企聯培班,探索實施“專業共建、課程共創、師資共享、項目共研、團隊共育、平臺共筑、過程共施、質量共管”培養模式。三是校際協同拓渠道,發起成立工程機械產業學院聯盟,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從校企“1 對1”變成“1 對N”再到聯盟“N 對N”。改革實施以來,4 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參與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主持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25位企業專家為20門校企合作課程提供共建共享服務。2022年中鐵五局、星邦重工、湖南五新、山河智能、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楚天科技等32家企業為學院學生提供了169個校企合作畢業設計課題;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7項,省級13項;學生雙創獲互聯網+大賽國賽銅獎1項;學生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獎勵69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29項、三等獎31項,省級獎勵87項(特等獎5項、一等獎22項、二等獎30項、三等獎30項)

    二、創新點

    案例通過“校內、校企、校際”協同,拓展學校資源范疇和能力邊界,持續深化產教聯合培養的創新實踐,主要亮點與創新點如下:

    1、“六聯八共”產教聯合培養新模式

    建立“依托行業、優化專業、對接企業、服務產業、帶動就業、促進創業”的六聯動工作機制,構建“專業共建、課程共創、師資共享、項目共研、團隊共育、平臺共筑、過程共施、質量共管”的八共同合作模式。

    2、“教學院+產業學院”產教聯合培養新機制

    突破傳統路徑依賴,一頭連學校,一頭連產業,變“各自為戰”為“協同聯動”,建立學分互認、教師工程化、校企雙導師等一系列促進高校開放辦學的教學管理制度。

    3、服務工程機械產業鏈發展的產教融合新組織。

    工程機械產業學院聯盟既有實體型的產業學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等,也有虛實結合的聯盟協調機構;既有產業學院的內部協同,又有聯盟成員之間的外部協同,還有校內協同,聯盟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校企“1 對1”“1 對N”“N 對N”等多元合作模式增強了校企合作的廣泛性、靈活性和適應性。

    三、經驗總結

    1、思政引領,重塑引領學院人才培養知識體系和核心能力。

    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案例400余個,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出版了國內第一部思政示范教材。聯合行業協會及產業開展“新工科”要求下企業對人才學科知識體系與崗位能力素質需求的綜合調研,把握新技術、新業態對人才培養學科交叉與綜合的要求,并結合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對課程進行了三層次改革和課程群模塊化設計,打造了引領機械工程產業“新四化”建設人才培養的新課程體系。

    2、雙軌并行,建立“學堂-學生-專業”耦合的通專融合教育體系。

    構建新工科通識能力模型,主動適應新業態和新需求,以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專業認證非技術素質要求為基礎,歸納如圖1 中所示的新工科核心通識能力;構建“三三四”通專融合課程體系,通識教育由通識基本課程(工程倫理、心理健康等)、通識拓展課程(人文選修)、通識開放課程(第二課堂)、專業融入式通識教育(以課程思政切入,非技術素質為目標,通識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之中)和創新創業課程等五部分組成;構建與“三三四”相適應的類書院制通識教育平臺,建設學院匠心文化、創設育人環境、課程思政、專業導學、生涯規劃、創新實踐、企業開放日、日常教育、……等,統籌推進“學堂+專業”協同的通專融合教育,形成了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多主體參與、多形式呈現、多場域運作和多層面影響的育人立交橋和生動的教學局面。

       

    圖1 以“成人”教育統領“成才”教育的通專融合教育模式

    3、多元協同,“校政行企”共建產業學院聯盟。

    針對體制機制缺“變”、校企合作缺“真”和資源共享缺“鏈”三個教學問題,2019年成立工程機械現代產業學院,2021年與三一重工共同發起成立工程機械產業學院聯盟,構建了“六聯八共”產教聯合培養模式,即建立“依托行業、優化專業、對接企業、服務產業、帶動就業、促進創業”六聯動校企合作工作機制,實施“專業共建、課程共創、師資共享、項目共研、團隊共育、平臺共筑、過程共施、質量共管”八共同校企合作工作模式。長沙理工大學發揮主導作用,為產業學院聯盟提供師資、場地、資金支持;政府機構扮演組織、引導、支持角色,提供政策、資金等支持;行業協會發揮橋梁、紐帶及服務作用,反饋行業發展動態與人才需求;合作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提供兼職教師、實習實訓條件、教師工程實踐崗位等支持。

    3.1合作深度從淺層次合作到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發展

    如圖2,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研究與技術鏈和創新鏈對接;專業建設打破學科專業壁壘,通過交叉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課程建設突出學生實踐性主體地位,強調在企業實踐活動中與直接經驗結合內化形成能力。

                               

    圖2 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發展

    從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和企業實踐基地入手,實現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鏈、課程體系對接崗位鏈、教學內容對接技術鏈、教學方式對接業務鏈、教學方法對接生產鏈、雙創教育對接創新鏈、院校合作對接人才需求鏈,師資引培對接人力資源鏈,實訓基地對接產品制造鏈,讓高校做產業真正需要的科研、育產業真正需要的人才,緩解人才供給的結構性矛盾。

    3.2資源共享從校企“1 對1”到產業學院聯盟“N 對N”

    跳出學校與單一企業共建產業學院的思維定式,與三一重工共同發起成立工程機械產業學院聯盟,把16 所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院校與38 家上下游企業都納入合作范圍,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從校企“1 對1”變成“1 對N”再到聯盟“N 對N”,如圖3 所示,構建“3+1”校企聯合培養+就業產教融合生態鏈,創新校企共建共享課程與專業機制(學分互認課程12門、企業共建課程5門),暢通了校企合作渠道,產教形成良性互動。

                               

    圖3 工程機械產業學院聯盟運行機制

    4、聚焦產業,建設跨學科專業集群。

    專業建設精準對接工程機械產業發展實際需求,通過引入行業標準和企業資源扎實推進新工科建設,形成了面向工程機械產業鏈的跨學科專業群,如圖4所示。

    深化校政行企多元協同,提升專業建設水平。確立“面向工程機械產業,培養優質適配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工程機械現代產業學院發展定位,以“高校主導+政府導向+行業協會橋梁+企業參與”為建設范式,成立“校政行企”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多維協作中實現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與企業創新發展的合作共贏,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車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汽車服務工程等4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

                               

    圖4 面向工程機械產業的專業群建設

    5、對標認證,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

    如圖5所示,產業學院對標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為專業建設提供愿景需求、技術標準、方法規范、環境平臺和人才標準,在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培養條件、培養成效等方面實現產教雙方深度融合與精準對接,通過保障人才培養關鍵環節的科學性,提升目標適應度、強化方案匹配度、改進過程有效度、優化條件保障度和提高質量滿意度。通過數字化學生的成長軌跡,為精準畫像、精確引導、精細評價提供數據支撐;通過推動非技術素質的形成性評價,引導學生全面發展;通過“人才畫像”,對學生個性化發展進行精準指導,加強學生在解決工程案例過程中進行原理分析、方案設計、實驗測試和團隊協作等環節的能力評估,引導學生角色從知識獲取者轉變為到方案解決者,實現學生綜合創新實踐能力提升

                               

    圖5 專業認證與產業學院雙循環


    關閉窗口
     
  • <samp id="20me8"></samp>
    <fieldset id="20me8"><var id="20me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