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最近最好的2019中文,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

典型案例
     
    長沙理工大學:課程思政賦能基礎行業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2023-08-12 17:07     (點擊:)


    1.學校情況

    長沙理工大學由原長沙交通學院、長沙電力學院于2003年合并組建,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管、經、文、法、哲、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湖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高校。學校人才培養的特色是:瞄準“行業精英”培養目標,聚焦國家戰略、服務重大工程,打造“因材施教”多種模式,將思政教育與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學校辦學定位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目標,踐行辦好人民滿意大學根本宗旨,堅持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傳承行業辦學特色,聚焦國家戰略,推進科技進步,培養創新人才,建設特色鮮明的創新型高水平大學。

    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秉承“博學、力行、守正、拓新”校訓精神,堅持“德育為先、知識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育人理念,突出科教融匯,夯實科學教育根基,彰顯工程教育特色,培養“底色亮、實踐強、善創新、敢擔當”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和行業精英。


    2.案例簡介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學校堅持以工為主的辦學定位,傳承行業辦學特色,不斷提升工程教育辦學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圍繞國家戰略、重大工程需求,確立了“底色亮、實踐強,善創新、敢擔當”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目標。貫徹落實新時代高教40條“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精神,明確了“思政課程主導、專業思政導航、課程思政賦能”價值塑造的教育教學路徑;以4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基礎,18個工程教育認證專業、7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為依托,探索出“兩大課程體系并重”(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課程體系、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課程體系)、“三大路徑協同”(思政鑄魂、專業夯基、實踐強能)、“五大要素融合”(專業、課程、教材、教師、課堂)的課程思政賦能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圖1)。

    培養模式已在土木、電氣、水利、交通等11個工科學院、48個專業實踐多年,為交通、能源等基礎建設行業輸送了一大批卓越工程人才。學校工程類畢業生倍受中國交建、中國鐵建、國家電網等眾多特大型企業青睞,80%以上投身國家基礎建設工程第一線,是“交通強國”“能源強國”戰略的重要建設者,也是“一帶一路”工程的主力軍。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涌現了港珠澳大橋、西電東送、南海島礁等優秀工程師群體,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港珠澳和南海島礁兩大工程建設中,重要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有1/3均畢業于我校;央視紀錄片《伶仃洋上的兩千個日夜》,10位被采訪的建設骨干中有6位為我校校友;2位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校友連續兩年亮相央視《開學第一課》等欄目(圖2)。

       

    圖1 課程思政賦能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

                               

    經過十余年探索與實踐,有效解決了以下教育教學問題:

    (1)解決了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中理想信念政治“底色”和專業能力“本色”如何互融并重的問題。

    (2)解決了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如何貫通,提升學生“能力成色”的問題。

    (3)解決了工程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思政如何深度融入專業教育,提升學生“品質特色”的問題。


    3.案例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1)專業能力培養與理想信念教育全方位融合并舉,夯實學生“底色”“本色”。

    全面開展價值塑造。依托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構建了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課程體系、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課程體系的兩大課程體系。課堂連接工地,通過“移動課堂”講深政理事理、講透工程倫理、講好大國工程背后故事。以43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國家工程認證專業、17門國家一流課程等為抓手,強化教師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能力,傾力辦好高質量本科,夯實學生專業能力本色。

    (2)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全過程融合貫通,提升學生“能力成色”。

    人才培養與科技產業融匯。圍繞“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目標,實踐學分調整至25%以上。學校結合湖南新興產業建設了“智慧電力”等3個省級產業學院和“工程機械”等2個工信部專精特新產業學院,依托電網輸變電設備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極端環境綠色長壽道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等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以及75個省級科學科研平臺、15個省部級創新團隊與12個國家級實踐教學平臺、65個省級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平臺,積極推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科技前沿深度融匯;與中國交建等20余家大型企業簽署校企聯合培養協議,全面提升學生工程能力。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貫通,常年組織學科競賽100余項、參賽3萬人次,2022年學科競賽位列全國13名;獲批國家首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和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3)思政課程、專業思政、課程思政全鏈條同向同行,增強學生“品質特色”。

    兩大課程體系同向同行。在思政課程體系基礎上,融入工程倫理、追求卓越精神等,打造工程技術與“三高四新”、開拓創新與追求卓越、紅色基因與家國情懷等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課程體系。依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故事傳播研究中心等省級平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內容為綱,以課程思政三項標準為脈,專業教師主導、思政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設計,構建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課程體系。兩大課程體系并舉,激發學生“工程報國”內生動力。

    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將認證標準中工程與社會等畢業要求內化為培養目標、增加思想品德畢業要求、課程矩陣嵌入課程思政三項標準等,解決課程思政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圖3)。29個專業開展認證工作(提交認證申請、開展自評),工科學院全覆蓋。

                               

    圖3 基礎建設行業卓越工程人才課程思政建設內涵

    (4)“專業、課程、教材、教師、課堂”全要素互融互通,促進課程思政入耳入腦入心。

    全要素互融。將價值塑造融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建設245門課程思政精品課程;獲批1 個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3 門國家級和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出版9本課程思政案例集、4 本工程倫理教材等;通過名師引領、示范課堂、賽培教結合、內外交流,持續提升課程思政能力。

    全路徑互通。將課程思政納入課堂教學規范、評教指標等基本教學文件,促進課程思政進課堂、進評價;打造橋梁紅色基因講堂、紅色建筑建模賽、匠心學堂等系列特色課堂,全路徑促進課程思政入耳入腦入心。


    4.案例的創新點

    (1)培養理念創新:提出了“底色、本色、成色、特色”一體化培養目標,創新性回答了基礎建設行業“培養什么人”的方向性問題。

    通過實施“打底工程”,厚植學生愛黨報國情懷,砥礪工程報國志向,擦亮學生理想信念政治“底色”;通過強化前沿知識傳授、實踐實訓錘煉等,夯實學生專業能力“本色”。通過強化工程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等,提升學生“能力成色”;通過湖湘文化熏陶、工匠精神激勵等,增強學生“品質特色”。

    (2)育人模式創新:構建了“思政鑄魂、專業夯基、實踐強能”三大路徑協同的培養模式,貫通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創新性回答了“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開展“思政課程主導、專業思政導航、課程思政賦能”三位一體價值塑造的教育教學實踐,全過程筑牢學生理想信念。依托高質量本科,突出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全面夯實學生專業基礎。人才培養與科技產業融匯、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融合、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貫通,全方位培養學生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

    (3)教學實踐創新:探索出“全方位、全過程、全鏈條、全要素”四融合路徑,創新性解決了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學實踐問題。

    理想信念“底色”和專業能力“本色”培養目標并重;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創新教育互通;融入工程特色的思政課程體系與富含思政元素的工程課程體系并舉;專業、課程、教材、教師、課堂五大要素互融,解決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將課程思政要求納入課堂教學規范、評教指標,重點支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案例庫等建設,解決“生搬硬套”“走過場”問題。專業教師主導,思政課教師參與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解決了課程思政的系統性、科學性、規范化問題。建設“三全育人”與工程教育基地,實現了思政、專業、工程教育融合,解決三者“脫節”問題。主渠道與主陣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融合,創建協同育人格局。


    5.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廣應用效果

    (1)育才育人成效顯著

    培養質量得到充分認可。工程類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穩定在98%以上,80%以上的學生主動奔赴基層一線。一大批校友奮斗在港珠澳大橋、南海島礁等重大工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工程。一批校友領軍中國交建、中國鐵建、中國大唐、中國華電、中國電力等特大型企業。工科類學生100%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近五年獲得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5526項(國家級1617項),其中國家“互聯網+”大賽35項(金獎2項)。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位列第13名。

    (2)形成了可應用可推廣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在中國高等教育、光明日報等重要刊物發表系列論文30余篇,多篇被國內權威平臺轉載推介。出版了9本課程思政案例集、4本工程倫理教材。建成5000平米“三全育人”與工程教育基地(圖4);獲批2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湖南省課程思政教學示范中心、國家課程思政名師教學團隊、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試點高校等;2022年獲第十三屆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圖4 全省首家“三全育人”與工程教育基地

    (3)改革成效引起強烈反響并得到社會廣泛關注

    課程思政建設走在地方高校前列。2022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簡報以《長沙理工大學健全“四個體系”強化“四個引領”積極推進課內課外同向發力協同育人機制》(圖5)、湖南教育快訊以《長沙理工大學:課程思政賦能高素質復合型工程人才培養》、湖南教育電視臺以《創新課程思政模式 構建協同育人新格局》為題(圖6、圖7),對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推廣。10年來,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對我校育人育才經驗的宣傳報道近千次,其中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報道近百次。教育部官網、中國教育報以《一位教高數的“思政課教師”》為題報道我校課程思政教學事跡(視頻播放量超1.3億次),等。

    學校承辦了湖南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討會(首屆)、建設交流會(首屆)、高質量建設研討會、教學競賽(首屆)及全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會議5次,先后有河海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80所省內外高校的分管校領導、教務處長、院長、教學骨干共計1.4萬人次,通過線上線下與學校開展交流。

       

    圖5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簡報            圖6 湖南教育快訊     

    7 校黨委書記付宏淵接受湖南教育電視臺采訪

    關閉窗口
     
  • <samp id="20me8"></samp>
    <fieldset id="20me8"><var id="20me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