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校情況
長沙理工大學由原長沙交通學院、長沙電力學院于2003年合并組建,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管、經、文、法、哲、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湖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高校。學校人才培養的特色是:瞄準“行業精英”培養目標,聚焦國家戰略、服務重大工程,打造“因材施教”多種模式,將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學校辦學定位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目標,踐行辦好人民滿意大學根本宗旨,堅持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傳承行業辦學特色,聚焦國家戰略,推進科技進步,培養創新人才,建設特色鮮明的創新型高水平大學。
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秉承“博學、力行、守正、拓新”校訓精神,堅持“德育為先、知識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育人理念,突出科教融匯,夯實科學教育根基,彰顯工程教育特色,培養“底色亮、實踐強、善創新、敢擔當”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和行業精英。
2.案例簡介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2015年,第三次黨代會確立“將創新思維和工匠精神融入特色人才培養體系、融入教育教學改革、融入專業實踐環節、融入育人文化(即“四個融入”)”的指導思想。2021年,第四次黨代會提出,堅持“四個融入”,深化“雙創”教育,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兼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學校進一步將“具有創新特質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到2021版培養方案,構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4+1)的課程體系。多年以來,學校回歸雙創教育的育人本質,發揮交通、電力、水利、機械等學科優勢和行業特色,以“思創融合”為引領,以“工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專創融合、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路徑,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矢志科技報國、工程報國的情懷。學校獲評“全國首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眾創空間”“全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近五年立項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162項(其中國家級、省級581項),大學生科技立項236項,共計1398項。獲得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5526項(國家級1617項),其中國家“互聯網+”大賽35項(金獎2項);我校以433個獎項在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位列第13名,居七輪總排行榜第50名。土木學院連續8屆榮獲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其中3屆冠軍)。2023年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創新創業類競賽研究報告》,學校獲評A-,位列全國高校37位,湖南省高校第2位,躋身全國TOP6%。
經過十余年探索與實踐,有效解決了以下教育教學問題:
(1)如何將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2)如何實現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地方高校如何克服資源短板,構建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支撐體系?
3.案例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1)構建“13445”培養模式,將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四個融入”創新教育理念,出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管理辦法、深入推進科教融匯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實施意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通過系統化頂層設計,夯實創新創業教育基礎,深入推進“雙創”教育,構建了可操作、易推廣、可復制的“13445”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即1個目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3條路徑:創新知識普及、實踐環節錘煉、學科競賽提升;4項要求:堅持以創促教、堅持以創促學、堅持以創促建、堅持以創提能;4種支撐:一流專業支撐、一流課程支撐、一流材料支撐、一流師資支撐;5大能力:求知問學的學習能力、踏實肯干的實踐能力、探索求知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的管理能力、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
(2)創建專創融合新模式,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協同發展。以“思創融合”為引領,構建“創新創業基礎教育+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專創融合教育→創業實踐與孵化”的三階遞進、交叉互補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開設創新創業必修課2門,創新創業選修課66門;拓展專業核心課程,打造專創融合課207門;依托雙創賽事,遵循探究式、體驗式學習理念,創建賽教結合課44門。編寫專創融合教材73部,案例集12本。以高端人才為引領,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建設專業、競賽、創業三類校企互補的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立學科交叉、師生共進學習共同體,構建“四促互動”的師生創新能力提升機制,激勵師生主動學習、協同創新。依托科技創新、賽教結合、社會實踐等項目,全面推動項目驅動式教育教學改革;雙創教育成果納入崗位考核、職稱評聘。學校依托43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7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18個工程認證專業等,融通學科、專業發展體系,壓實學院、專業發展主體責任,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
(3)構建創新教育融合平臺,夯實雙創教育支撐體系。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整合校內校外資源,深化校、企、地多元協同,構建實踐訓練平臺、科研平臺、現代產業學院、行業與企業相融合等多維度雙創實踐平臺體系(圖1),建設實驗實踐、科研訓練、學科競賽、雙創成果培育等開放共享教育教學體系,形成“實訓實踐—技術創新—成果孵化”全鏈條服務載體。依托實踐平臺,鍛造科技文化節、雙創訓練營等品牌雙創活動;制定賽事責任清單,全面開展學科競賽活動;面向產業技術問題,實施科技立項等雙創訓練項目,構建“仿真模擬-工程訓練-創新訓練-創業訓練”四位一體訓練體系;對接“柳枝行動”等12家創投基金,助力雙創項目培育與孵化。
學校成立了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園、18個學院創新創業指導中心;學校結合湖南新興產業建設了“智慧電力”等3個省級產業學院和“先進能源電力裝備”等2個工信部專精特新產業學院,依托電網輸變電設備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極端環境綠色長壽道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等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以及54個省級自然科學科研平臺、21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5個省部級創新團隊與12個國家級實踐教學平臺、65個省級實踐教學與創新教育平臺,積極推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科技前沿深度融合。通過專創融合,形成雙創教育生態系統,促進創新拔尖人才成長。
圖1 創新創業實施訓練平臺
4.案例的創新點
(1)理念創新:將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根據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回歸雙創教育的育人本質,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雙創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融入工程教育改革、融入區域創新體系、融入育人體系“四融入”教育理念,瞄準“行業精英”培養目標,聚“焦國家戰略、服務重大工程”,打造“因材施教”多種模式,將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2)模式創新:創建“13445”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緊扣培養目標,打通培養路徑,強化支撐條件,注重創新人力培養,創新構建“13445”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進階融合”雙創教育課程體系,打造了“交叉互補”的高素質雙創導師隊伍;搭建了全鏈條雙創實踐平臺,打造了多維度雙創實踐活動體系。
(3)實踐創新:注重人才培養成果導向
通過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和機制建設,突出成果導向,實現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展。創新教育常態化,年組織各類學科競賽100余項、參賽3萬余人次。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位列第13名,大學生創業典型人物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每年近1800名學生被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錄取為研究生。
5.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廣應用效果
(1)理論成果獲得權威認可。教育部簡報和網站以“高校教育要厚植創新創業文化”等為題,光明日報以“讓創新的基因在校園流淌”為題,湖南日報以“以‘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引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為題進行了20余次理論報道(圖2)。出版《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等專著6部,發表論文69篇。
(2)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突出。2022年本科教育教學獲第十三屆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20項(其中一等獎7項),獲獎率達到87%,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其中涉及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果17項。2023年鄭健龍院士領銜的《面向公路交通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三化四通”培養模式創新實踐》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圖2 教育部、光明日報等媒體專題報道我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
(3)學生創新能力提升顯著,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高。聚焦國家戰略、重大工程,畢業生就業率常年穩定在95%以上,在交通、電力、水利等重點行業就業超過50%;就業主要單位為中國建筑、國家電網、中國交建、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行業龍頭和特大型企業。校友成長為中國鐵建、中國交建、五大發電集團等一批央企主要負責人;一大批校友奮斗在洋山深水港、西電東送等國家重大工程,以及科倫坡港口城等“一帶一路”工程,在港珠澳大橋和南海島礁等世紀工程中,有1/3重要技術骨干是學校畢業生。央視紀錄片《伶仃洋上的兩千個日夜》,10位被采訪的建設骨干有6位校友。培養了全國大學生創業典型人物切糕王子阿迪力、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鄒勇松、智誠科技董事長徐桂林、港珠澳大橋工程總監張勁文等一批創新創業典型,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圖3)。

圖3 參與港珠澳建設的多位校友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4)新聞媒體強力推薦,示范效應明顯。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國家級主流媒體對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宣傳報道100余次(圖4)。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艾力更·依明巴海、原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等領導先后到我校考察和指導創新創業工作。在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等大型會議中進行了50余次交流;哈爾濱工業大學等30余所高校來校調研;成果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單位得到了成功應用。

圖4 中央電視臺報道我校創新創業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