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國家自科基金項目1項,省社科基金項目3項,國家權威期刊論文2篇,CSSCI核心期刊論文7篇,其他刊物論文6篇……經管學院2010級研究生張蜜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豐碩的科研成果。“研究生需把學術擺在第一位”,這是她科研成就突出的重要原因。她在科研過程中體會甜蜜,收獲成長。
“研究生的學習靠自覺,要端正學習態度,要立志于做學問,要沉下心、不浮躁,所謂寧靜致遠,就是這個意思。不要因為研究生課業輕就放松自己在外面玩,若畢業時沒有科研成果,只有一張文憑的研究生生涯是失敗的。”張蜜如是說。
她一直秉承著這個信念,向老師求教導,向書本求真知,向同學求幫助。與老師溝通,定時匯報自己的學習進度。試著寫論文,在導師的指點下將論文反復修改,比如學習模型的構建、字斟句酌、數據的嚴謹性等等。看學術期刊,找與自己專業相關的高質量論文學習,以此來“窺探學術前沿,幫助自己構思,拓寬學術視野”。經常與同學溝通交流,“學術不是閉門造車,很多的成果是思維碰撞的結果”。
要每天勤奮地做好很多事很難,要長期堅持勤奮地做好一件事更難,因為你還要面對單調、周而復始、枯燥的考驗,但張蜜卻做到了。
她始終強調,自己不是一個天資很高的人,如果說比別人多了一點什么,那就是勤奮。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基本在與論文打交道,她曾經為了一篇論文,從早上起來到晚上睡覺一直坐在電腦前,一天基本上十個小時,連續一個月。當時很辛苦,有時候對著電腦都有想吐的感覺,但是在張蜜看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絕不是她做事的方式。她喜歡趁熱打鐵,怕停下來休息一兩天,自己的論文會斷了思路,所以才會連續一個月日均十小時的寫論文。
在現實生活中,將我們擊垮的有時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戰,而是一些非常瑣碎的小事。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細節決定成敗。張蜜的座右銘是:“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她認為這句話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
每一次寫論文,她都要針對字、詞、句反復斟酌,這個用在這里恰不恰當,會不會有歧義;那個擺在這里會不會顯得多余,她都要反復考慮。對于計量模型數據的真實準確性她更加在意,有時為了一個數據總是在圖書館反復翻找統計年鑒,看統計局網站,常常一查就是幾個小時。正是因為對細節的精準把握,她才最終在科研上有了15篇論文發表,有7篇論文8次獲獎的成績。
現在是一名公務員的她告訴我們,“‘治大國若烹小鮮,公共管理無小事’,作為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要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勁頭往下使,踏踏實實做好基層工作,把工作做到實處,落到細處”。
所有的戰役都不能單單依靠一個人的單打獨斗,張蜜將頭功記給了自己的父母。“我的家庭是典型的嚴父慈母型家庭。父親的嚴厲讓我在為人處事、學習方面從不敢松懈,母親的慈愛讓我享受了生活的溫暖。他們為我提供了一個和諧的家庭,并以身作則,各方面都給我樹立了榜樣,是他們的教導成就了現在的我。”
學生時代,張蜜最感謝她的導師賀正楚教授。“他博學多才,在學術上有深邃的見解,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給予我很多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幫助我攻克學術上的重重障礙。”張蜜感激地告訴我們,導師不僅是學習上的引導者,也是生活上的幫助者,總是給予她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引,處處為她著想。
新的開始,新的起點,新的目標。談到未來的計劃,她說:“從我的專業理想和職業生涯規劃來說,我比較愿意、也比較適合從事研究性的工作。但我目前還不能勝任研究性的工作。”她認為自己是個雖然有理論知識,但是工作經驗、社會閱歷都不夠豐富,實際操作能力還有所欠缺。所以,她現在迫切需要從基層工作做起,工作中錘煉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更加復雜、更加專業的研究性工作。
都說大學是象牙塔,在張蜜這里,大學卻更像一部執著的青春劇。她用自己的端正的學術態度、勤奮的學習方式、對細節的精準把握導演著自己的生活,也在用新的能力刷新未來。
雖然現在她選擇了當公務員,但科研仍是她日后的方向。我們相信,她的夢想之花會會結出更多的甜蜜果實!
(記者團 張曼麟 李燦)
該文原載于《長沙理工大學報》2013年12月16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