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
早在20世紀50年代,模壓成型的雛形開始展現。當時在制造玻璃毛坯時,把重量達到規定要求的玻璃塊用電爐加熱到軟化狀態,然后將其放入常溫的壓型機內壓制成形,俗稱二次壓型或再加熱壓型。最早在1960年,美國的康寧(Coming)公司就開始采用連續焙揀工藝來生產玻璃眼鏡片。而最近幾年我國在模壓成型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積累了一定的研究經驗,能夠得到較高精度的光學元件。近年來,湖南大學由尹韶輝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對光學玻璃模壓成型進行了一系類的研究,其中王玉芳等利用非線性有限元軟件對非球面光學玻璃透鏡模壓成形進行了數值模擬分析,研究發現成形透鏡和模具的最大殘余應力隨著模壓速率的減小而減小,隨著模壓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北京理工大學的周天豐教授為了實現光學玻璃微溝槽的高精度模壓成形制造,改進了玻璃-模具界面摩擦模型并通過模壓成形有限元仿真與試驗,揭示玻璃微溝槽模壓成形中材料高溫形變規律,提高了微溝槽的成型精度。另外,西安工業大學在劉衛國教授的帶領下對為了對紅外玻璃的精密模壓工藝進行仿真分析,利用熱機械分析方法,對紅外玻璃在高溫下的粘彈性進行了研究。并進行實驗表明,玻璃在高溫下會呈現出典型的粘彈性屬性,其彈性模量在較長的時間后會下降 5 個數量級。選擇微米結構進行仿真的結果表明,當模壓時間超過13 min后,時間對模具腔體的填充率的影響不大。
日本東北大學的Saotome等對兩種光學玻璃在Tg點到Tg點+30℃的溫度范圍條件下進行模壓成形實驗,得到不同溫度下真實應力與應變率的關系,證實了該溫度區間玻璃可視為牛頓粘滯流。日本東北大學Yan等主要研究了玻璃在轉變溫度以上時的粘彈性行為,討論了高溫玻璃的不同蠕變模型,對非球面和微結構玻璃元件的模壓成形技術進行了探討分析,使得玻璃模壓成型精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德國賀利氏石英公司的Haken等研究了假想溫度在熱處理過程中對磁性玻璃折射率分布的影響。德國肖特公司的Fotheringham等在Tool Narayanaswamy Moynihan 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了玻璃模壓成型中透鏡折射率下降的現象,并對該規律進行了總結,進一步完善了模壓成型后所得到玻璃透鏡的缺陷。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AllenYi 等開展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玻璃透鏡模壓成形的數值仿真,成形過程中的殘余應力與應力松弛的預測、工藝優化分析以及折射率改變等問題。 同時,美國貝萊姆森大學的Ananthasayanam對結構松弛進行了深入研究,討論了粘彈性理論、結構松弛理論及模壓成形工藝參數對輪廓偏移量的影響并對L-BAL35型玻璃進行實驗,討論得出玻璃預形體受熱越均勻,模壓速率越小,模壓后得到的玻璃透鏡輪廓偏移量越小。以及美國貝萊姆森大學的Scott Gaylord對玻璃的結構松弛進行了研究,采用光束彎曲和平行板技術來測量玻璃粘度,分別使用加熱速率和等溫膨脹測量來確定玻璃化轉變溫度Tg以及轉變區以下的膨脹特性。進行差示掃描熱法測量并使用Tool-Narayanaswamy-Moynihan(TNM)模型進行曲線擬合以進行結構松弛,并從這些計算中確定轉變區域中的動力學玻璃性質響應。結果表明,不能使用簡單的線性熱膨脹模型,并且必須實施結構松弛,以便在通過玻璃化轉變區域快速冷卻時精確地限定玻璃膨脹性能,大大提高了玻璃模壓成型的面型精度以及成型質量。
參考文獻:
[1] 朱科軍. 光學玻璃透鏡模壓成形的數值仿真和實驗研究. 湖南大學, 2013年.
[2] 尹韶輝;王玉芳. 微小非球面玻璃透鏡超精密模壓成型數值模擬. 光子學報,2010年11期.
[3] 周天豐;解家慶. 光學玻璃微溝槽模壓成形仿真與試驗研究. 光學精密工程,2016年10期
[4] 劉衛國;沈萍. 硫系玻璃的粘彈性及模壓工藝的仿真. 紅外與激光工程,2012年3期
[5] Jain A.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anslysis of compression molding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precision aspherical glass lens:[dissertation].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6,14-56
[6] Balajee Ananthasayanam. COMPUTIONAL MODELING OF PRECISION MOLDING OF ASPHERIC GLASS OPTICS. Clemson University, 2008,12
[7] Scott Gaylord. Thermal and Structual Properties of Candidate Moldable Glass Types. Clemson University, 20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