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最近最好的2019中文,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

基于“懸臂-彈簧”結構的微動能量俘獲裝置的設計與優化
2019年06月04日 21:31         所屬學院: []          點擊:


附件5

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

項  目  申  報 

 

項目名稱: 

  • 如果您無法在線瀏覽此 PDF 文件,則可以

  • 下載免費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閱讀器,安裝后即可在線瀏覽  或

  • 下載免費的 Adobe Reader PDF 閱讀器,安裝后即可在線瀏覽  或

  • 下載此 PDF 文件

學校名稱

長沙理工大學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性 別

入 學 年 份

楊立新

201449060122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2014

葉妮娜

201449060108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2014

黃鏡亮

201455110121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2014

李振良

201449060132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2014

范澤軒

201449060127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2014

指導教師

李聰

職稱

副教授

項目所屬

一級學科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項目科類(理科/文科)

理 科

學生曾經參與科研的情況

團隊成員均對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計劃興趣濃厚,項目經驗較為豐富,學習能力強,學習成績優秀,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完成該項目,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以下是團隊成員的主要情況:

(1)楊立新,14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學生,成績優秀,專業排名第八,物理、數學、新能源知識豐富,興趣濃厚,2016年獲湖南省第三屆大學生物理競賽省三等獎;第九屆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三等獎,參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并順利完成結題(教高司函[2015]41號: 201510536010)(排名2/5),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 (申請號201510996234.X,指導老師第一發明人,本人第二發明人);獲校科技立項項目《高樓光雨互補發電供電系統的應用研究》校級一等獎;多次參與或主持項目,項目經驗豐富,團隊協調能力強。

(2)葉妮娜,14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學生,學習成績優秀,專業排名第三,2014-2015年獲二等獎學金,2015-2016獲得一等獎學金;2016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NECCS)獲三等獎,文獻調研能力強。作為《新能源專業人才培養與就業需求》項目負責人,研究問題深入;曾參與校科技立項項目《高樓光雨互補發電供電系統的應用研究》,科學研究經驗豐富。

(3)黃鏡亮,14級電氣工程自動化學生,學習能力強,理論基礎扎實,電氣學院電氣工程自動化專業排名第八,精通電源電路電子設計,電磁分析仿真軟件,曾參與全國大學電子設計大賽、物電杯負責電源電路的設計,項目經驗豐富。

(4)李振良,14級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成績優秀,曾獲2014-2015學年三等獎學金,2015-2016學年三等獎學金。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強,曾獲工程模型大賽三等獎,新材料比賽三等獎,創業大賽三等獎,創業策劃大賽三等獎等。可為項目實施、動手實踐,提供有力保障。

(5)范澤軒,14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善于組織和策劃,動手能力較強。有較為優秀的學生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現擔任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學生會副主席。曾獲船模比賽二等獎。寫策劃能力較強,善于學習,并善于講解知識。可為項目人員分配工作劃分提出合理意見,使整個團隊高效率運轉。

 

指導教師承擔科研課題情況

1.基于應力誘發馬氏體相變的鈦合金疲勞行為及機理研究(5140503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年),主持,在研;

2.鈦合金中基于微觀相變的疲勞裂紋擴展行為及機理研究(2015JJ6002),湖南省自科基金項目,主持,在研;

3.基于能源高效利用的鈦合金構件中相變-疲勞的交互作用研究(14K004),湖南省高校創新平臺開放基金,主持,在研;

4.燃料電池陽極材料多孔CuNi合金蠕變過程中組織結構研究(2014NGQ004),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主持,在研;

5.高容量鋰離子電池負極集流體泡沫銅的疲勞組織結構研究(2016NGQ007),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主持,在研。

項目研究和實驗的目的、內容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研究目的

本項目擬設計一種適用于微功率自供電的微動能量俘獲裝置:(1)設計一種微振動能量俘獲裝置并優化能量俘獲結構;(2)基于設計的微動能量俘獲裝置,使得俘獲的機械能轉換成為電能并供給外圍電路使用

 

研究內容

本項目通過對振動能量采集系統進行理論分析以及換能結構的優化設計,試制一種在振動環境中能夠有足夠功率輸出的能量采集裝置,并結合實際應用設計外圍電路。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裝置的理論分析通過數學工具從理論上分析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裝置對微動能量采集以及轉換過程為裝置設計以及樣機試制做指導

(2)“懸臂-彈簧”電磁式能量采集結構的設計在綜合理論分析之后對提出的“懸臂-彈簧”電磁式能量采集裝置結構進行設計以及試制;

(3)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裝置樣機的試制以及實驗平臺搭建:在能量俘獲裝置完成之后,通過試制的整體高精度實驗樣機進行測試,并結合實測實驗數據以及軟件仿真分析結果,優化結構參數

(4)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裝置外圍電路的設計:設計合適的外圍處理電路,對微動能量轉換裝置輸出的電能做轉換,使其符合微功耗用電設備供電要求。

 

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換能結構是振動能量采集裝置最核心的部分,而該裝置的最終目的是采集環境中的振動能量并轉換成為可供使用的電能。因此,能量采集裝置的技術關鍵是需最大程度的從服役環境中俘獲能量并轉換成電能。擬解決的主要問題于下:

1高效換能結構的設計;

2高精度試驗樣機的試制以及測試平臺的搭建;

3結合實際應用的高效率外圍電路設計。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進入了“互聯時代”,無線傳感網絡得到大力發展。無線傳感網絡以其低成本、分布式、低功耗和自組織等特點得到了迅速廣泛應用。但是無線傳感網絡節點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那便是供電問題。傳統的節點供電基本采用化學電源或者直接連接外電源進行供電,但是無線傳感網絡的分布一般是比較復雜或者條件苛刻,有些無線傳感節點一次性植入環境中之后基本無法更換化學電源(汽車輪胎的胎壓傳感裝置),而自身攜帶的電能是有限的, 一旦耗盡,該節點就只能棄用,這將對整個傳感網絡產生不良影響, 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最大程度的為無線傳感網絡節點供電成為有效延長節點使用壽命的重要途徑。

延長無線傳感網絡節點的供電時間,最直接的辦法是增加化學電源的容量,此外也有學者提出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收集技術, 可以直接從無線網絡傳感節點的環境中采集能量轉換為電能。環境中最常見的光能、熱能、風能甚至電磁波輻射能與微小的振動均可以被收集起來轉換為電能,然而在某些情況之下風能、太陽能、熱能等均不穩定,在室外太陽能可以提供15000 μW/cm3的能量密度,然而在室內就只能是降低到10~20 μW/cm3,顯然這對于傳感節點穩定供電是不允許的[1]。因此我們要尋找一種不確定性相對較小的能量源,振動便是一種無處不在的運動形式。小到風吹草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到海洋中波濤洶涌的波浪、自然界中的地震都是在以不同形式振動。如果把環境中振動產生的能量收集起來并轉換為能夠為無線傳感網絡供電的電能, 不僅能延長節點的使用壽命, 而且能大量減少化學電池對環境帶來的環境污染。因此,振動能量的采集自供電裝置更具有實用性。

振動能量采集裝置是一種利用環境中振動能量進行發電的裝置。目前國內外研究的振動能量采集裝置按其收集原理,主要可以分成三類:靜電式、壓電式、電磁式。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裝置是基于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當外界發生振動時,使磁鐵與線圈發生相對運動致使通過線圈的磁通量發生變化,便可以進行能量采集。電磁式能量采集裝置的輸出功率主要與裝置尺寸、結構、材料特性等因素密切相關,能量轉換結構的主要元件為永磁體和線圈。電磁式能量采集裝置微型化后會導致動子(或者動線圈)的振幅減小,從而大大降低環境能量俘獲并轉換成電能的能力。雖然電磁式振動型能量采集系統存在某些缺陷,但電磁式能量采集系統因其輸出電流功率較大、對材料沒有硬性要求,同時無需要啟動電壓,經濟效益高以及能適應寬頻等特點獲得了較大的進展[2]

微型電磁式振動能量收集器最早是由英國Sheffield大學的研究小組提出,并且建立了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的輸出模型,結構如圖 1所示。聚酰亞胺薄膜的厚度為7μm,永磁體的體積為1mm×1mm×0.3mm,質量為2.4×10-3kg。基于底座硅圓片上制作平面線圈,線圈通過剝離2.5μm厚的濺射金層形成,其參數為寬度20μm,間距5μm,匝數13。完整的結構整體尺寸約為5mm×5mm×1mm。理論分析得到振幅為±50 μm,振動頻率為70Hz時將產生1μW的功率,而在頻率為330Hz時將產生大約330μW的功率。實驗測試結果表明,當激振振幅為0.5μm,激勵頻率為4.4kHz時,加速度為382m/s2,采集裝置的感生功率為0.3μW[3]

 

圖 1 英國Sheffield大學提出的電磁式發電器截面圖

振動具有高能量密度且微型振動發電機可以無限、持續地作為低功率自供電設備(傳感器等)提供電能[4]。文獻[5]提出了一種采集低頻環境下振動的抗磁懸浮振動能量采集器,當熱解石墨距離懸浮永磁體的位置不同時,系統對外界的頻率響應不相同。并通過仿真分析,當系統受到外界的加速度為6.25 m/s2,頻率輸入為2~12 Hz,線圈產生最大感應電動勢145 mV,最大輸出功率為19.7μW。王佩紅、魯李樂等人[6]設計了一種結構新穎的振動能量采集結構,其體積大約為200 mm3。測試表明:在加速度為3g (g=9.8m/s2)的外界輸入沖擊下,負載兩端的交流電壓峰峰值為32.5mV

李偉、車錄鋒等人[7]基于微機電系統(MEMS)設計了一種結構新穎的橫向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器,能量采集器尺寸為7.2 mm×6.0mm×2.3mm。測試表明質量塊一彈性梁振動系統的一階固有頻率為241 Hz;在頻率為241Hz、加速度為2.8 m/s2動激勵下,負載兩端產生的交流電壓峰峰值為9.2 mV。楊曉光、汪友華等[8]振動能量采集裝置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振動發電裝置,該裝置采用兩端固定環形永磁體構成磁彈簧,運動永磁體的內側和外側分別纏繞線圈。測試表明,當振動發電裝置在振動頻率為20Hz,振幅為5mm時,最大輸出功率為28.3mW,開路電壓的有效值為5.1V王祖堯等[9]通過引入線性彈簧振子,將單自由度非線性磁力懸浮能量采集器擴展到兩個自由度,研究了系統質量比、頻率平方比和非線性系數比對增強共振強度、擴大共振區域,也就是提高能量采集的強度和帶寬的影響。為提高振動發電機對多方向振動環境的適應能力,劉祥建等[10]研究多方向發電性能問題,可以進一步提高環境能量的采集效率。因此,多方向的能量采集結構設計是有效提高環境中微振動能量俘獲途徑之一。

通常,科研者都期望能量采集裝置的諧振頻率與初級環境振動頻率匹配,以獲得最佳的能量收集性能。 D. Lin[11]通過在二維空間中向該裝置施加磁力來實現頻率調諧,使得產生的磁力具有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期望能量采集裝置的諧振頻率與初級環境振動頻率匹配,以進一步提高裝置能量采集效率文獻[12]綜述了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們所提出的各種典型電磁式微振動能量采集方案,但裝置基本只能采集單一方向的振動能量,無法很好的采集復雜環境中的多方向振動能量。由此可見,現有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裝置主要集中在如何進一步提高環境中的微小振動能量采集的效率

本項目擬在目前已有的研究基礎上,設計一種新型的高效率微動能量俘獲裝置,并且通過軟件分析以及實驗的方法獲取裝置相關參數,并進行再次優化設計。然后基于設計的微動能量俘獲裝置,使得俘獲的機械能轉換成為電能并供給微功耗裝置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夢陽, 董川, 唐翹楚, 徐大誠, 李昕欣.基于振動能量采集器的無源無線傳感節點技術研究[J]. 傳感技術學報, 2016(08): p. 1260-1266.

[2] 藍瀾, 何青, 趙曉彤, 宋博. 新型微型電磁式振動能量收集器. 2013年中國智能自動化學術會議. 2013. 中國江蘇揚州.

[3] Williams, C.B., C. Shearwood, M.A. Harradine, P.H. Mellor.Development of an electromagnetic micro-generator[J]. Electronics Letters, 2001. 148(6): p. 337-342.

[4] 張慶新, 李巖, 林凱, 高云紅, 趙樹國, 許瑾.MSMA振動能量采集器的設計與實現[J]. 壓電與聲光, 2016(05): p. 740-743.

[5] 蘇六帥, 葉志通, 蘇宇鋒.微型抗磁懸浮振動能量采集器輸出特性分析[J]. 儀表技術與傳感器, 2015(04): p. 46-48+83.

[6] 王佩紅, 魯李樂, 戴旭涵, 趙小林.基于電鍍銅平面彈簧的微型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器[J].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2008(01): p. 171-174.

[7] 李偉, 車錄鋒, 王躍林.橫向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器的設計與制作[J]. 光學精密工程, 2013(03): p. 694-700.

[8] 楊曉光, 汪友華, 張波, 曹瑩瑩.一種新型振動發電裝置及其建模與實驗研究[J]. 電工技術學報, 2013(01): p. 113-118.

[9] 王祖堯, 丁虎, 陳立群.兩自由度磁力懸浮非線性振動能量采集研究[J]. 振動與沖擊, 2016(16): p. 55-58.

[10] 劉祥建, 陳仁文, 侯志偉.多懸臂梁式壓電振動發電機的多方向發電性能[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 2016(03): p. 1-5.

[11] D. Lin, F.T. Fisher. Analysis of Magnetic Forces in Two-Dimensional Space With Applications for the Tuning of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s. in ASME 2015 International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and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15.

[12] 蘇宇鋒, 張坤, 葉志通, 張鯤鵬.微型振動能量采集器的抗磁懸浮結構分析[J]. 儀表技術與傳感器, 2016(10): p. 28-31+36.

 

本項目學生有關的研究積累和已取得的成績

 

課題組成員通過文獻調研,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相似發電系統進行了深入總結,并且針對目前振動發電裝置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點,對本項目進行了預研,并提出了初步的設想和解決方案。

本項目預研的電磁式直線振動能量俘獲裝置(如圖2),主要由能量俘獲部分以及能量轉換部分組成。本系統能量俘獲部分部分主要包括:外管殼、定磁鐵、動磁鐵、緩沖層等組成。當外界產生振動時(如:汽車在顛簸的路面上行駛、海洋表面波浪的振動),外管殼與外界直接相連,跟隨外界做同步振動。同時動磁鐵部分由于與定磁鐵相互作用而懸浮于管殼內部,當外界發生上下振動時,動磁鐵由于慣性作用將做相對于外管殼的上下振動的運動。能量轉換部分即基于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當動磁鐵相對于外管殼上下振動時,穿過固定子在外管殼上面的線圈繞組的磁通量將發生變化,由此在線圈繞組中產生感應電動勢。

 

 

2裝置的初步工作原理簡圖

項目組成員承擔或參加過多項新能源以及電力相關的項目,科研、動手實踐能力較強,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經驗,為本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1)楊立新,對物理數學基礎扎實,作為項目負責人或者參與者,參與較多的項目,曾與黃鏡亮一同參加過電子設計大賽,并一起設計制作《環境能量采集充電裝置》參與物電杯;(2)葉妮娜,英語好,文獻調研能力強,可以查閱國外相關研究進展;(3)李振良,范澤軒,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均較強,為裝置的試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目前所有團隊成員均學過《電機學》、《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以及《電磁學》或者《大學物理》,理論知識扎實,可以為項目的實施提供理論指導,保障項目的實施與完成。

項目的創新點和特色

本項目的特色在于設計的微動能量俘獲裝置能夠采集環境中微小振動能量,充分利用環境中能量并轉換成為電能,給微功耗裝置供電,有望提供一種適用于物聯網傳感節點、微功耗傳感設備的全新供電技術。其創新點在于

(1) 本項目設計懸臂-彈簧結構,能最大程度的多方向俘獲環境中振動能量,確保換能裝置俘獲環境能量并轉換成電能,輸出電能完全足夠滿足微功耗傳感節點使用。

(2) 本項目結合實際應用為微振動能量采集裝置設計高效率能量管理電路,可有效管理能量采集裝置俘獲環境中的振動能量,匯聚能量,短時間放電工作可有效替代電池供電的方式或者用于某些不宜更換電源的特殊場合。

項目的技術路線及預期成果

技術路線

本項目的通過微動能量俘獲裝置設計采集環境中微小振動能量并轉換成為電能供微功耗裝置供電。擬采用如圖 3技術路線完成能量轉換裝置。

 

圖 3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分析

(1) 數學模型理論分析:建立數學模型,從原理上分析影響電磁式振動能量采集效率的因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以提高能量采集效率。依據提出的改進方法,設計并且建立可行的能量采集模型

(2) 軟件仿真分析:通過ANSYS有限元軟件對振動能量采集模型進行電磁仿真,研究表格1 變量與輸出電壓關系:

表格1變量與輸出電壓關系

恒定量

變量

處理

磁場、線圈匝數、振動、懸臂等相同

動子質量M(運動部分的質量)

U-M

磁場、線圈匝數、振動、動子等相同

懸臂L(懸臂長、寬、高)

U-L

磁場、振動、懸臂、動子等相同

線圈匝數N

U-N

磁場、線圈匝數、振動、動子等相同

線圈與磁鐵之間距離X

U-X

(3) 能量俘獲部分能量轉換部分依據數學計算仿真分析試驗結果反饋進行結構的多次調整使其達到最佳效果以滿足需求。

(4) 整機試制:通過組合分析,將能量俘獲部分于能量轉換部分結合起來,試制符合要求的微振動能量采集裝置。

(5) 試驗平臺:試驗平臺為實驗樣機提供實驗保障,測得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反饋給設計環節以及理論分析。

(6) 微動能量俘獲整機裝置:通過反復試驗以及多次調整之后,得到優化結構,并設計能量轉換裝置外圍電路,得到能夠直接微功耗裝置供電樣機。

 

預期成果

1. 設計制作微動能量俘獲裝置一臺, 申請專利1項;

2. 結合優化設計實驗發表學術論文1篇。

 

 

年度目標和工作內容(分年度寫)

20171月至201712月:

 

2017.012017.06

建立振動能量采集模型,并進行電磁仿真

2017.062017.12

實驗樣機制作與發電試驗

20181月至201812月:

 

2018.012018.06

設計能量轉換裝置外圍電路,并優化實驗樣機

2018.062018.12

撰寫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申請專利

 

指導教師意見

本項目以新型能源與節能減排為背景,針對現實中的能源電力問題,結合具體實際,提出了新型電磁式振動發電的研究點,選題符合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培養要求,創新性較好,研究內容充實,研究方案合理,在項目的支持下能取得預期的成果,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同意申請。

 

簽字:                   日期:

 

注:本表欄空不夠可另附紙張

  • <samp id="20me8"></samp>
    <fieldset id="20me8"><var id="20me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