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8日,由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三個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設計基礎(一)課程組在輕松活潑的16教美術教室開展了集體備課的教研活動,活動由課程組負責人李蘇旻老師主持,建筑學院教學副院長周晨教授以及課程組成員宋晟、何建美、吳若華、陳英、熊輝、唐艷麗、易宇、王茜等老師參加了本次集體備課。
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均屬于人居環境學科的骨干學科,它們三位一體,緊密聯系,相互補充。我校自2018年開始實行建筑大類招生,第1-3學期實行建筑大類培養,第4學期進行專業分流。為了更好地貫徹大類招生的“厚基礎,寬口徑”人才培養原則,培養適應當今及未來社會的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探索建筑類大一基礎課程尤為重要。本次集體備課,正是對大類招生教育改革的積極響應,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調整的反饋以及對未來教學的有力部署。
集體備課
周晨教授對課程組全體老師提出了《設計基礎(一)》教學改革的要求,她分析了大一階段教學的特點,即該階段具有轉折性、基礎性和通識性。強調該階段是學生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全面轉折期,要結合該特點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關注社會生活的習慣,發展體驗、感知、分析、表達等專業的基本素質,養成設計師良好習慣等軟基礎能力;同時,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是未來五年的第一塊磚,必須夯實基礎,不但要使學生理解空間的相關基礎知識,同時要加強建筑制圖的基本功訓練,要掌握空間表達的基本方法。最后她提出,課程改革要結合三個專業的特點進行,要使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從過去的建筑空間拓展到城市空間、自然空間,要使三個專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才能在大一時就使學生建立起人居環境的整體意識,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思維方式。
李蘇旻老師在上一次課程組討論的基礎上重新擬定了本學期的設計任務書,在本次會議上向老師們詳細介紹了關于本學期設計課題“你好,長沙!“的背景,以及圍繞“空間認知”這一核心內容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肌理——街區空間及建筑空間——城市生活及建筑尺度”的課題組成,解讀了每個子課題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和具體要求。
老師們針對每一個課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城規系陳英老師、唐艷麗老師對城市空間結構分析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風景園林系熊輝老師提出城市尺度應從原來的某一個區擴展到山、水、洲、城的大格局,要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城市與自然的密不可分;建筑系宋晟老師、易宇老師就建筑空間的體驗、感知、圖繪與空間生成提出了見解。這些討論使三個專業的交流融合更為密切,使課題的內容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周晨教授要求老師們在總任務書的總領下,各指導老師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結合任務書要求進一步對課題進行深化和細化,做出各組的特色,再定期進行集體交流。
此次教學研討氣氛輕松活躍,老師們很快達成共識,熱情高漲,也充分展示了不同專業思維碰撞的魅力。
文/熊輝 圖/熊輝 審/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