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挖紅色文化內涵,傳承革命精神,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紅色建筑實踐團”前往衡陽市石鼓書院,開展了一場集紅色宣講、建筑測繪與文化調研于一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通過專業視角記錄歷史建筑,為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弘揚革命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活動伊始,王宇霖以石鼓書院的紅色歷史為切入點,講述了這座千年書院在近代的崢嶸歲月。始建于唐代的石鼓書院,不僅是古代教育的重要象征,更在衡陽保衛戰中成為抗日軍民的精神堡壘。1944年,書院雖遭日軍炮火損毀,但其承載的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卻愈發閃耀。實踐團成員通過現場宣講,向游客與市民傳遞了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讓紅色記憶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活動中,實踐團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采用“科技+人文”的方式對書院展開測繪。團隊成員操控無人機進行高空全景拍攝,精準記錄建筑群的整體布局與細節特征,并對書院內部結構及構件尺寸進行實地測量。盡管面臨光線不足、構件變形等挑戰,師生們憑借扎實的專業技能與團隊協作,高質量完成了測繪任務,為后續修繕與學術研究積累了寶貴數據。
實踐團成員在調研中發現,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鼓書院,近年來通過“修舊如舊”的復原工程,已重現古代建筑風貌。書院周邊環境整治、文化活動的常態化開展,使其成為當地人感受紅色文化的重要場所。實踐團成員郭宏宇同學說:“希望通過測繪成果,為書院的數字化保護提供支持,讓歷史建筑在科技賦能下永續傳承。”
此次實踐不僅是建筑學科教學與紅色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展現了高校師生服務社會的責任感。指導老師王宇霖說:“紅色建筑是歷史的活化石,保護它們就是守護民族的精神根脈。我們期待通過專業行動,喚起更多人對紅色文化遺產的關注。”
未來,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將持續開展紅色建筑保護實踐,推動產學研結合,為賡續紅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貢獻高校力量。




文:王宇霖 李競 圖:莫睿 一審:王栩婕 二審:肖義慧 三審:熊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