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貫以學術嚴謹著稱的德國爆出多起學術腐敗和學術造假事件。先是媒體揭露,有兩名德國醫學權威在論文中多處偽造數據,接著德國科隆地方高級檢察院宣布,德國多所知名大學上百名教授受賄,幫助學生拿到博士學位。最為轟動的新聞,是德國時任國防部長古滕貝格博士論文有大段抄襲之嫌。一時間,德國輿論嘩然,媒體猛追不舍,相關部門成立了特別調查小組,公布了調查報告,學術造假事件徹底曝光。這些人最終聲名狼藉,并受到嚴厲懲治。
兩年前,科隆檢察機關公布了德國近100名涉嫌學術腐敗的教授名單,指控他們收受4000至2萬歐元不等的賄金,為不合格學生獲得博士學位提供方便。德國《焦點》雜志還爆料,稱這只是德國博士體系學術腐敗的冰山一角。目前的證據表明,每100名“德國產”的博士中,至少有一到兩名是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得。這也讓以嚴謹、規范、求實著稱的德國大學蒙受莫大恥辱。德媒體分析認為,博士學位在德國有很高聲譽,其薪酬明顯高于一般大學生,有博士學位的人受到德國社會的特別尊重,升遷機會高于普通人多倍。在這種“博士”文化的熏陶下,拿到博士學位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夢想。如果能夠買通大學教授,使學生輕松地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頭銜,絕對是一本萬利的“雙贏”。在這種容易滋生腐敗的土壤上,即使在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也有人鋌而走險。
在德國,學術腐敗和不端行為如抄襲、剽竊、作假等,不僅會受到各學術部門的紀律處分,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相關的司法條文不僅涉及民法,情節嚴重的還要動用刑法。因為學術腐敗絕不僅僅屬于道德范疇,由于其發生領域的特殊性并與整個社會的利益相關,因而要受到法律更加嚴厲的懲處。一般德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均把剽竊和抄襲看成是學術上的大忌。上述事件的主謀因嚴重商業賄賂罪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并處以7.5萬歐元的罰金;眾多收受賄賂的教授被判處3年半有期徒刑。
論文抄襲剽竊在德國也要受到嚴厲懲罰,而且不論涉及到什么人。原國防部長古滕貝格2007年在擔任聯邦議員期間,通過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2009年他出任國防部長。一直以來他的政治前景普遍被看好,不少德國人認為他是未來競選德國總理的熱門人選。今年3月德國兩位法律教授指控,古滕貝格的博士論文涉嫌抄襲。抄襲的內容多為德國、瑞士等國報刊上發表的文章,其中有些段落一模一樣,根本沒有寫明出處。最后德國拜羅伊特大學以“嚴重違反科學標準”為由取消了古滕貝格的博士學位。司法機關的介入和社會輿論的影響,使古滕貝格的處境極為艱難。最后他不得不辭去國防部長的職務,去了美國。
德國輿論認為,國防部長因論文抄襲而辭職帶來的震撼,其實并不可悲,而是給嚴謹的德國以警示:讓造假者聲名狼藉。嚴謹和誠信是教育、科學界信奉的金科玉律,不容玷污。
在全球享有盛譽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就特別規定,青年科研人員進入該會工作,首先要接受學術道德的特殊培訓。研究人員要識別在科研中哪些是錯誤的行為,如何才能避免,如何確保自己始終堅持行為端正的科研活動。此外,研究人員還要在一些具有法律效應的文件上簽字,承諾相應責任。
附件:
上一篇:俄治理學術腐敗有招
下一篇:法國:重在制度與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