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由長沙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紅燭”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團和四川農業大學環境學院青年志愿工作部組成的司南文化扶貧助力小隊的志愿者們來到了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千萬貫鄉田壩村,對村里的農戶進行入戶走訪,切實了解、記錄當地村民們的具體困難。
清晨,志愿者們早早做好了出發的準備,前期充分的籌備工作給走訪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便利。志愿者們乘著田壩村村書記的車,經過一個多小時山路的顛簸,抵達了目的地。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破舊的土胚房和稀少的農戶,此情此景讓大家立刻進入了工作狀態。按照計劃,各小組就家庭困難程度、彝族特色文化、生態可持續經濟發展三個方面展開調研工作。
涼山州,州轄17個縣市中有11個為國家級貧困縣,雷波縣就是其中之一。政府將精準扶貧具體化為“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個好”新脫貧觀,由物質層面脫貧向精神心理層面脫貧循序漸進地拓展。當地的困難戶有所減少,溫飽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一位年邁的老奶奶堅定地說:“不想只靠別人幫助,自己種臍橙種花椒也可以掙錢。”
志愿者們還了解到,當地村的彝族文化特征不是很明顯,志愿者給當地村書記提建議,促進他們彝族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變,要進一步增強彝族文化的吸引力,使得人們加深認識和更加喜愛彝族文化,讓彝族文化可投資和可消費。
司南扶貧文化助力小隊,用紙筆記錄見聞,用鏡頭傳達世界,記錄一個真實的大涼山!用車輪和腳步丈量這片貧瘠而多情的土地!


文/圖 紅燭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團 審/羅亦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