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短短30字道不盡木蘭的十二年軍旅生涯。7月25日下午15:00,“紅燭”科普筑夢團隊在澎湖村匯演話劇《花木蘭》。
早在興趣班開班的那天,《花木蘭》戲劇就深深地吸引著致遠班的四位同學。在老師袁宛伊的建議下,經過一輪嚴格的選角,最終確定由田云霞、吳夢雪等四位同學與周丹、李航等六位老師參演。
據主要指導老師袁宛伊介紹:“我十分熱愛戲劇文化,戲劇可以體驗人物的情感,更好理解人生百態,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長,努力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烈日下,他們在校園一角排練;雨霧天,他們在教室推敲臺詞。經過整整19天的課堂與課余時間排練,他們早已胸有成竹。
演出前,天空下著綿綿細雨,卻沒有澆滅孩子們的熱情,他們早早地圍在操場上,等待著《花木蘭》話劇的開演。歡快的音樂聲響起,少年花木蘭俏皮出場,吸引了全場的目光。花木蘭少年時的天真無邪,圣上降旨時花家的慌張無奈,木蘭替父從軍時的慷慨激昂以及她戰勝歸來時的蕩氣回腸。一幕幕,一聲聲,無不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弦。參演同學田靜茹說道:“從不熟悉逐漸到對臺詞的滾瓜爛熟,真的經歷了太多太多,感謝“紅燭”的老師們,也感謝這次的話劇讓我變得更加自信。”
何以戲劇,何以舞臺。深藏在華夏民族血脈的文化基因,只要一個舞姿,一句唱詞,就能心照不宣,同頻感動。這場《花木蘭》話劇的呈現,不僅開拓了孩子們無限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溝通力,而且讓孩子們變得敢于表達,也更加從容自信。


(文/陳穎 夏郁萍 圖/夏郁萍 審/張曉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