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最近最好的2019中文,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

長沙理工大學首頁|后臺管理|
院務公開|
首頁 > 課程建設 > 正文

當前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出路

分享到:
2015年12月10日 00:00 來源:

2011年國務院學科重新設定和調整的工作中,藝術學從文學中獨立出來,成為惟一新設的學科門類,而一直試圖獨立成為學科門類的體育學還在教育學門類中與教育學、心理學并列為一級學科。 
  藝術學升格有文藝領域社會影響力深廣的原因,有藝術學領域體系相對龐大和各分支相對明晰的原因,自然也有藝術學研究具備較高程度的獨立性和特色鮮明的原因。 
  藝術學學者周星在為藝術學成為獨立的學科門類感到欣喜時特別提及:不言自明的是,千萬不要簡單的成為各自強化實踐技巧功能而落到有門類卻依然是被貶低的實用學科的層面。藝術學科門類建設其實還任重道遠,作為最新的門類學科,學術理論上的嚴謹和學理建設將是獲得成熟地位的根本保證。這對希望提升學科地位的體育學無疑也是一種警示。 
  2012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學科評估結果在高校產生了較大反響,排名比較靠前的院校紛紛在其官方網站公布喜訊,體育院校也不例外。然而,從這些網站的信息看,多數高校關注的是排名和分數的差距,較少注意學科評估的指標體系,較少提及學科建設今后發展應該如何縮小差距等實質性問題。事實上,此次學科評估獲得的社會評價也不低,這與其趨于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密切相關。此次歷時一年的評估在指標體系上突出了以下特點:強調質量,淡化規模,力求在比總量比人均之間找到比質量的平衡點;創新學生質量評價模式,引入用人單位對學生畢業后質量跟蹤評價,新增學生派出留學、交流指標,首次引入全國博士學位論文抽檢情況指標;創新學術論文評價模式,首次采用定量與定性、質量與數量、國內與國外相結合的多維度學術論文評價方法;改革科研成果評價模式,強調學科的社會服務能力,強調專利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分類設置指標體系,突出學科特色,強化分類指導,對體育學科設置學生體育比賽獲獎等特色指標。 
  應當說,這些日趨完善的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可以成為各院校體育學科建設的指南,成為不同體育學科發揮優勢、提升實力的標準和依據。當下,體育學發展和建設的使命或許不在于爭取成為獨立的學科門類,而在于如何筑牢學科根基、培育學術特色、繼承學術傳統、彰顯學理價值等問題。 
  1、 創新知識理論與服務社會 
  思路決定出路。體育學科發展的內在因素是知識理論創新和創造能力,外在因素是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在證明、解釋理論問題時體現獨創性、領先性,在運用解決現實問題時體現出不可替代性和優越性,才能持續發展和壯大。 
  反映在一個國家的管理體系中,政府劃定的行業和系統、院校設置的學科和專業、市場需求的職業和培訓必須構成一個緊密的系統,才能順暢地管好行業和產業、運作好事業和企業,才能發展學科、建設專業和課程,才能提高職業技能、促進就業和培訓。這樣就使得國民經濟、院校的學科設置、市場的就業網絡形成一個相互支撐的體系。 
  當前中國體育學科的發展,必須緊扣體育發展的時代主題,把推動知識與理論創新作為神圣使命,同時把服務社會與專業建設作為基本使命。 
  毋庸諱言,當前我國體育學科總體上傾向于自我構建系統,學科建設主體仍未走出體育系統和體育圈子,這是理論創新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體育學院和大學體育院系的學科主攻方向看,從體育類專業辦學目標和學生就業的取向看,仍未走出在體育行業和系統內部發展的慣性。反觀歐美,多數院系的體育學科從其他相關學科尋求生長點、體育專業從相關行業結合處拓展職業領域。而政府的行業管理與市場的就業網絡也基本順應學校學科和專業的開放趨勢。 
  有學者曾研究發達國家體育學科設置的特點:美國以統計、歸納模式為主,充分尊重高校辦學自主權,為新興、交叉學科發展預留空間,具有開放性和學科增刪程序規范性等特點;英國高校學科設置在學科名稱體現了貼近生活實際的特點,學科設置表現出對市場需求的過分依賴;俄羅斯以計劃、演繹模式為主,統籌性強,但體系過于龐雜,需要簡化;德國高校學科分類綜合性強,體育學科與教育學科并列設置,體育學科的地位較高,發展較好。并據此認為我國體育學科建設應選擇更為靈活的學科設置模式,增設交叉學科,使學科體系更加開放;規范學科設置程序、學科名稱兼顧國際化和本民族習慣;體育學科與教育學科并列設置成為學科門類等。
  有學者認為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體育學科體系以人體知識為核心,從抽象到具體、從學科到專業、從理論到實踐展開學科構建的思路,堅持統一的分類依據,對體育教育、健身休閑娛樂、健康科學、運動科學等領域共同關注。 
  還有學者認為:美國體育學科發展的多樣性導致了體育學科體系的松散架構。美國體育學科具有以人為本、緊扣時代需求、注重學科隊伍與學術組織建設等經驗,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學科發展松散混亂、社會公認度低、學科歸屬不明確等突出問題,也值得中國借鑒。 
  1)借鑒歐美體育學科管理的經驗。 
  美國的全國學科和專業目錄以The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 CIP,教學計劃分類)來指導,相當于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該指南由美國教育部的教育統計中心研究發布,1980198519902000年連續發布,目前最新版本是2010年發布的。這一目錄將全國絕大多數學科專業排列在16個學科大類中:農學、建筑學、文理學科基礎(Arts and Sciences)、工商管理、傳播、教育、工程學、健康科學、法學、圖書館學、軍事與防護學、交叉學科、公園娛樂休閑健身學(ParksRecreationLeisureand Fitness Studies)、公共管理與社會服務、神學和宗教、職業和技術培訓,這和我國的13個學科門類的功能大體一致。體育類學科專業主要在公園娛樂休閑健身學大類中,除大量間接相關的學科專業外,直接提及體育類的有:(31.0302)高爾夫課程運行與場地管理(Golf Course Operation and Grounds Management)、(31.05)健康和體育教育/健身(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Fitness)、(31.0501)健康和體育教育/健身總論(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FitnessGeneral)、(31.0504)運動和健身經營/管理(Sport and Fitness Administration/Management)、(31.0505)體育學和鍛煉科學(Kinesiology and Exercise Science)、(31.0507健身技師(Physical Fitness Technician)、(31.0508)體育研究(Sports Studies)和(31.0599)健康和體育教育/健身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Fitness   體育相關學科專業在其他大類也有分布,在傳播大類中有(09.0906)體育傳播(Sports Communication),在教育學大類中有(13.1314體育教育教學和教練(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oaching),在健康科學大類中有(36.0108)運動和鍛煉(Sports and Exercise)和(51.2308)理療/理療師(Physical Therapy/Therapist),在職業和技術培訓大類中有(60.0546)矯正運動醫學實習項目(Orthopedic Sports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和(60.0577)運動醫學實習項目(Sports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 
  可以看出,美國的16個學科大類中,體育學沒有單列一個大類,而是主要附屬于公園娛樂休閑健身學大類,部分歸屬于其他大類。 
  而從體育類專業學生就業的取向看,歐美出現了一大批我們感到陌生的體育類相關專業,這是與其體育學科發展的科學化取向、體育專業辦學的社會化取向一致的。我國的體育院校和多數體育院系主辦的是屬于教育學門類的體育專業,與其他學科領域相關的專業總數雖然也不少,而且延伸到工學、經濟學、理學、管理學、文學、藝術學、醫學等領域,但辦這類專業的院系有限,除武漢體育學院等少數院校外,我國體育學科專業的現狀仍與體育高度相關,但與其他學科領域牽涉不多不深。 
  其實,幾百個學科和專業按照同樣模式運行,顯然也是極不利于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美國體育相關學科專業領域的這種百花齊放的盛景值得深思。美國除大約900所院校設置體育相關專業外,只有一個規模有限,注重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性質的獨立體育類院校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美國體育學院),自稱為America’s Sports University,是受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美國運動員傷病治療和教練員指導不利促動而成立的,學院設立本科專業the Bachelor of Sports Science BSS),碩士專業Master of Sports Science MSS)和博士專業Doctor of Education in Sports Management EdD degrees 
  2)吸取歐美體育職業管理的經驗。 
  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發布的全國體育產業調查數據表明,200620072008年,中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256.3283.74317.09萬人,而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2002—2012年勞動力雇傭展望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2002年美國在1.085 13億服務業就業人口中,休閑與酒店服務產業的從業人數已達到1 196.9萬人,在服務業中排名第4位,預計2012年服務業就業人口1.293 44億,休閑與酒店服務業就業人數將達到1 410.4萬人,在服務業中排名第5位。 
  中國目前的體育類職業比較單調,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的只有社會體育指導員、游泳救生員、體育場地工、體育經紀人4種,其中社會體育指導員按項目劃分為47個工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與體育直接相關的職業包括體育研究人員、教練員、裁判員、運動員、其他體育工作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場地工、體育經紀人等,此外康樂服務員、保健按摩師、其他健身和娛樂場所服務員也包含部分體育從業人員。 
  美國阿士蘭大學職業發展研究中心將美國體育行業職業開發劃分為身體教育、運動休閑、體育傳播、運動理療、體育管理5大模塊,覆蓋體育行業基本范疇。其中市場需求量急劇上升的運動理療類職業單獨作為一個開發模塊,該分類將社會需求因素納入分類依據,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中均具有較好指導作用。 
  根據最新的美國勞工部的職業分類,美國將所有職業分為25個大類,娛樂和體育職業(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Occupations)是獨立的職業大類[10],其中直接標示體育職業的有:運動員和體育參賽者、教練員和球探、監督、裁判及其他體育官員。運動員和體育參賽者2010年有16 500人,預計到2 020年增加3 600人,年增長率22%,超出各職業平均17%的增速。教練員和球探2010年有242 900人,預計到2020年增加71 400人,年增長率為29%,超出各職業平均增速。比賽監督、裁判和其他體育官員2010年有19 500人,預計到2020年增加3 900人,年增長率為20%,也超出各職業平均增速。 
  此外,在健康護理職業首個被提到的是運動培訓師(athletic trainers),該職業被描述為:專門從事預防、診斷、治療肌肉和骨骼損傷與疾病,他們和所有年齡和技能層次的人一起工作,從孩子到職業運動員。這個職業一般需要學士學位,2010年從業人數為18 200人,預計到2020年增加5 500人,其年增長率為30%,明顯超出各職業年平均增速。 
  該大類職業中還有Physical Therapist Assistants and Aides(物理治療師助理、助手)、Physical Therapists(物理治療師)與體育密切相關,后者一般需要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才能從事。而Home Health and Personal Care AidesRecreational Therapists(家庭健康和個人護理助手、休閑理療師)中也包含著眾多與體育有密切關系的工作內容。比如娛樂治療師的工作內容包含著利用體育、游戲、場地快走等方式,針對殘疾與疾病的項目計劃、指導、協調等內容。該職業2010年從業人數為22 400人,預計到2020年增加3 800人,增速與各職業平均數大體一致。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官方數據表明:2011年,美國有489 200美國人在健身中心工作;39 700人在滑雪場地工作;68 300人在保齡球中心工作;342 300人在鄉村俱樂部或高爾夫球場工作。總的來看,大約有130萬美國人直接從事體育娛樂和運動休閑行業;另外45 000人在體育用品批發行業工作,245 800人在體育用品零售店工作。由于大力發展服務業,美國體育用品行業的產業工人數量極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美國國家學科專業目錄體現的體育相關人才培養的多學科特征與體育相關職業的多領域特征是對應的,或者說高校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職業需求的匹配度是比較高的。 
  與之相比,中國的情況是體育行業80%的從業人員在體育用品企業,而體育用品企業的從業人員中,80%是產業工人,這或許也可以看成是中國體育職業中服務業崗位極其有限的一個注腳。要推進體育行業和企業、體育學科和專業、體育職業和崗位的發展,促進體育與服務業的結合、加速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推動體育專業建設順應社會需求,立足全社會體育相關需求開發新的職業是必由之路。 
  除去院校的體育相關專業與其他領域涉及不多外,體育部門關于體育職業的服務體系也沒有考慮多少體育以外的因素。比如我國的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就業服務網站主要是系統內體育職業信息的匯集,缺乏更廣泛的體育行業、體育企業相關信息。其實,銀行、保險、稅收、司法、新聞、醫療等眾多行業存在著對體育人才的大量需求,這些需求必須通過與這些部門的聯合才能挖掘出來并通過體育院校的努力得到滿足。只有不再把體育職業視為體育系統自身的職業,將體育學科融入其他學科、體育專業辦學融入社會,體育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比如,歐美存在大量的體育職業服務網站,其服務功能大大超越體育系統,而且這些網站都是非政府組織建立的,體現出滿足和符合多樣化社會需求的服務意識和能力,具有這類服務功能的網站在中國并不存在。 
  2、 整合資源與構建網絡 
  體制決定機制。學科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社會建制,代表著人類對于真理探求的系統設置。要促進學科發展,必須輔之一系列的社會設置,并隨之建立相應的機制。從組織學的角度看,學科建設必須將整合資源與構建網絡作為基本任務。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多次提到一門學科建設需要具備五臟六腑,本研究在此具體從五臟出發針對體育學科建設的實際展開論述。 
  1)建立學術組織的巨大網絡。 
  目前中國體育學科的相關學術組織大約有4類: 
  一是體育行政系統組織和管理下的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及地方體育科學學會。雖然該學會屬于中國科協管理,但其具體行政關系和會員主要在體育系統內。主要由國家體育總局政法司具體管理的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會也基本屬于體育系統的官辦學術組織。 
  二是其他學科依托體育學術骨干成立的學術組織,如中國社會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運動會、中國法學會體育法學研究會、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傳播學分會體育傳播專業委員會等。 
  三是教育系統內的體育學術組織。如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等。 
  四是少數幾個國際體育學術組織。如亞洲體育管理協會、泛亞洲體育科學學會、亞洲體育法學會、國際體育與文化學會亞洲分會,這些國際學術組織的秘書處一般掛靠在北京。 
  第1類學術組織規模最大、活動最有序、組織最嚴密,匯集了中國體育學術的精英群體。但如前文所述,由于當前中國學術組織的行政化取向的慣性和體制因素,該組織及其下屬的18個分會不可能擺脫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學術的獨立性、自主性不可避免要受到一些影響,體育學科發展中的制度和人為因素也難以完全消除。 
  第2類學術組織一般結合母學科和體育學科的專家組成,結合式的人員結構使得這類學術組織更具有開放和互動特征,對于體育學科提升層次、開拓視野具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后發性、相對第1類組織的松散型,目前推進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效益還比較有限。 
  第3類學術組織主要由師范院校中的體育學者組成,體育教師是其主要群體,學術和教學并重是這類學術組織的特色,體育學科發展的問題不是該類組織的主要議題。 
  第4類學術組織是所有體育學術組織中最為開放和國際化的。由于在某一個學科領域對接國際體育學術,這類組織對于中國體育學科與國際接軌具有積極意義,但由于中國整個學術組織管理體制的約束,這類組織目前對于國際體育學科整體發展的介入主要是局部融入和片段參與,規模效應和持續效果有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際上的體育學術組織基本是學者自主和自助的民間團體,學術組織基本按照學科序列來嚴格規范章程,高度重視與其他相關組織的交往。比如,成立于1950 的國際體育科學與教育理事會致力于全球國家和國際體育組織及體育科學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包括追求體育學科的跨學科溝通,獲得國際奧委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與支持,定期舉行國際體育學術會議,包括奧運會科學大會等國際學術活動,已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全球體育學術組織。 
  而遍布世界以及歐美的體育學術組織也不勝枚舉。隨意在谷歌鍵入體育學術組織的搜索,就會發現大量國際學術組織網站的鏈接,這些組織包括國際體育法協會、體育營銷協會、歐洲體育社會學學會、美國運動醫學整形外科學會、美國體育建筑者協會、國際傳播和體育協會、亞太運動心理協會、美國體育理事會脊椎按摩療法協會、國際運動心理學會、國際運動精神醫學協會、英國運動和醫學協會、美國醫學會運動醫學學會、世界體育管理協會、國際運動營養學會、北美體育管理協會、應用運動心理協會、國際體育信息協會、美國體育史學會、國際運動心理協會等。 
  應肯定的是,中國目前的4類體育學術組織在推動中國體育學科發展方面貢獻頗多,但相對而言,我們的體育學術組織學科領域聚焦不夠、學術和應用問題研究集中度不夠、集中精干力量探討具體問題不夠,換句話說,我們的學術組織多半處于粗放型管理階段,集約型管理還不夠。 
  以研究相對熟悉的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為例,各相關學術組織往往以某一學科甚至整個體育人文社會學為主題舉行學術活動,集中探討學科領域某一理論或實踐問題的學術活動罕見,會議征文范圍往往無所不包,導致很多學術組織舉辦的活動屢屢出現雞同鴨講的局面,學術對話和互動難以實現。 
  未來的中國體育學術組織要促進體育學科的發展及自身的壯大,必須廣泛吸納眾多學科資源,通過產出理論、知識創新成果及提供相關服務,獲得來自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各級政府及其體育組織、體育企業和社團等多方面的支持,從而構建起學術組織的巨大網絡。   

2)建立多元化的研究機構。 
  當前支撐中國體育學術的研究機構主要包括以下4類。 
  一是國家及地方體育行政部門的體育科研所。包括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各省市區體育科學研究所等綜合性科研機構,以及非綜合的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等。 
  二是國家體育總局在各地設立的研究基地。包括政法司、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在全國高校設立了一批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體育文化研究基地等。 
  三是各高等院校依托自身優勢成立的研究機構。如上海體育學院的運動醫學康復中心(傷骨科醫院)、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天津體育學院的競技運動心理與生理調控重點實驗室等。中國人民大學的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的婦女體育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的體育法研究中心、江西財經大學的國際體育產業研究所等則屬于非體育院校成立的體育研究機構。 
  四是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省市區政府或教育廳設置在高校的研究基地或重點實驗室等。如華東師范大學的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天津體育學院的天津市運動生理與運動醫學重點實驗室,成都體育學院的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運動醫學實驗室(2006年由四川省教育廳批準)等。 
  西方國家也有依托政府需求成立的體育研究機構,包括服務高水平競技體育需要的研究機構和服務全民健身的研究機構,比如愛爾蘭2006年成立愛爾蘭體育研究所(The Irish Institute of Sport),目的是為高水平賽事的運動員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服務。包括規劃、評價、咨詢等職能,利用醫學檢測、生活方式管理、信息服務等方式對運動員、教練員及其他相關人員進行服務。 
  私人運營的研究機構兼具體育服務職能也是西方體育研究機構的新特點。如美國北弗吉尼亞就有運動和速度研究所,專門為自我鍛煉的體育愛好者和參與高水平競技選手提供專業服務,將如何提升速度的相關研究成果運用到體育服務的實踐中。美國不少私人運營的訓練營也具有類似將研究成果與體育服務有機結合的運英模式。 
  西方國家的高校體育研究機構往往在溝通社會、市場、政府和學校的需求之間充當重要角色。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就成立名為體育法律、政策研究所,該機構專門服務于體育及其公共政策相關的記者和律師等,推進體育專業和產業類相關專業學生的對話,幫助體育政策研究學者與政策制定者、體育產業參與者實現相互對接。 
  從目前看,國內只有少數幾所體育院校在探索研究機構的職能轉變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北京體育大學的科研中心試圖將科學研究與體育服務結合起來,在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奧運爭光、全民健身方面做出了不小貢獻,該校在部分省市體工隊設立科研工作站的做法也頗有新意。上海體育學院創設國內首家體育科技園,正在走一條將科研成果應用和轉換的新路。成都體育學院的運動創傷研究也與其體育醫院的服務緊密結合。但必須指出,這些亮點相對于幾百個體育專業和學科點來說,仍屬于鳳毛麟角。體育研究機構要實現對于體育學科的支撐,還需要進行改革創新。比如國家體育總局政法司在全國高校設立的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基地應謀求具有地方特點和院校特色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的體育文化研究基地也應該鼓勵各地針對特定領域展開研究。再比如,針對現實需求成立研究機構,可以體育產業和管理的信息收集和決策咨詢領域成立民間智庫,甚至鼓勵成立私人和民營性質的體育研究和服務機構乃至智庫;在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院校的體育院系和體育院校中,鼓勵成立跨學科研究機構,針對體育問題匯集各學科專家集體攻關;在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體育企業和體育社團、體育院校之間建立研究機構,解決體育特有的問題;聯絡國外相關機構建立跨國體育研究機構,也應是近期中國體育學科建設、體育科研發展的可行之路。 
  3)創新體育教學體系。 
  我國教育部相關管理部門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上出現學科(專業)、專業(學科)的提法。這種提法及其差異或許就暗含著學科和專業建設之間的緊密關聯。一般說來,本科階段強調的是專業建設,研究生階段突出學科建設,但兩者又不可截然分開。費孝通在討論學科發展的五臟時不忘教學機構,也是從學科發展需要與專業建設相互支撐的角度認識。 
  當下支撐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教學機構,基本可以分為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體育院校3者(近年來部分多科性院校或其他單科院校也設立體育類學科,如財經類大學的體育經營管理類學科,醫學院校的運動醫學類學科等)。這3者在專業設置上存在著極大雷同和重疊,在專業設置上,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院校設置的體育類專業基本是目前歸屬于教育學門類之下的,體育院校更不必說,固守教育學門類是一個共性,6個原來歸屬于國家體委直屬的體育院校設置教育學門類下的所有體育本科專業。 
  要建構一個促進學科和專業協調、發揮體育知識和理論傳承創新功能的體育教學體系,必須走出和擺脫體育姓體的窠臼。這并不是說要舍棄體育的核心地位,而是需要根據市場和社會提出的理論和現實問題設定順應社會需要和市場需求的學科和專業體系,也就是說要站在體育之外審視體育、超越體育視域解決體育問題。 
  據2009年的一份關于美國和歐洲體育院系名稱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一些明顯有別于中國體育類院校學科和專業的差異,從美國的體育相關院系名稱看,含physical education325個,含Health322個,含kinesiology248個,含sportS)的229個,含exercise179個(鑒于美國的分析思維和組合習慣,名稱多采取組合詞方式,這里的統計存在不少重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含scienceS)或studies的竟達到366個,體現出強烈的科學取向。與美國相比,我們的體育院校和院系名稱基本采用sportphysical education作為核心詞匯。有意思的是,雖然sportphysical education在美國體育相關院系名稱中各自的使用率均較高,但以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命名的院系居然只有一個,沒有一個院系采用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來命名。   歐洲的情況也與中國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歐洲,sport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因此體育相關院系普遍用其命名,對美國人自己創造且熱衷的kinesiology,歐洲人就使用得比較少。但歐洲sports science的最高出現率說明其體育科學規范一直保持,名稱中出現leisure studiesperforming artsphysical culture等說明其體育人文傳統沒有泯滅。中國的體育要獲得獨立的學科地位,恐怕也得從科學和人文對體育的嵌入方面做一些工作。 
  歐美體育院系名稱的多學科化與社會職業領域的多元化是一脈相承的。體育院校和院系辦學面對的是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提供給學生經過體育學科篩選和梳理的體育知識、理論和技能。從某種意義上說,高等院校培養的體育人才是體育學科的傳承者和踐行者,而體育專業是按照體育學的理論體系和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規律建立起來的。中國的體育教學機構要想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承擔起支撐學科發展和順應社會對體育人類需求的職能。那種執拗地以體育系統內部需求為依據設置院系和專業的做法,看似體現了體育姓體的規律,其實因為罔顧學科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規律而走入了死胡同,只能不斷窄化體育本應具有的廣泛性、開放性、普遍性。 
  4)建設支撐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信息中心。 
  加拿大1973年建立的SIRCSport Information Resource Centre,體育信息資源中心)是世界著名的體育信息中心。該中心有超過65萬頁涵蓋62種語言的體育研究文獻,這個座落在渥太華的加拿大體育信息資源中心面向全世界的體育學者服務,屬于非營利組織,其領先世界的SportDiscusTM、索引服務讓無數體育學者受益,其全方位的服務職能還體現在體育相關文獻全面收集、體育職業搜尋服務、可靠的文獻傳輸服務、體育主題詞表、每月通訊的出版、研究獎的設立。 
  美國也有一個著名的非營利的體育信息中心——La84基金會,是利用1984年奧運會洛杉磯奧運會捐贈剩余的資產,在1985年出資2.14億美元建立的,屬于私人的非營利組織。這個信息中心的網站(www.la84.org)無償為全世界提供所有奧運會的官方報告,部分舊的體育社會科學刊物的論文檢索和下載等。La84基金會聲稱自己的使命是通過體育服務青年和增加體育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該基金會運營著北美最大的體育研究圖書館,致力于增進人類的體育知識和學問。所有的奧運研究人員和部分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者都可以從其網站無償獲取信息服務。 
  我國的國家體育總局設有專門的體育信息所,該所編輯出版的《體育科技文獻通報》基本只作國內體育文獻的整理,該機構建立的群眾體育、體育產業等數據庫多進行有償服務,而且涉及的第一手學術文獻不多,多為簡短信息的匯集。信息所雖然規模不小,事務不少,但主要職能在于服務體育行政機構,沒有專門為體育學術和體育學科、體育教學服務的職能,因此無法支撐體育學科發展。 
  此外,我國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北京大學運營的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運營的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知網、龍源期刊網、維普網、超星數字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但這些具有信息服務職能的機構多數以有償信息服務為主,基本沒有為體育學設置專門的序列,即便有也是非常粗略和簡單的。如《新華文摘》和《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摘》很少摘錄體育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立的中國社會科學網和文摘沒有設立體育學或體育欄目和類別,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體育》是一個簡單的體育信息檢索工具,其兼顧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基本沒有運動人體科學的內容)和科普體育信息的評價功能,使得其關照體育學科和體育學術的權威性、專業性、全面性欠缺,而其他幾個也多是收集期刊文章和出版社書籍的數據庫,沒有文獻全面收集和深度挖掘職能,更沒有中文信息之外的體育信息服務,甚至連臺灣、香港、澳門的體育信息也很少。可以說,一個服務于體育學科發展和體育專業建設的信息中心在中國并沒有建立。 
  鑒于目前國內的體育行政系統內的體育信息服務針對體育管理事務、其他學術文獻服務缺乏對體育學術信息的針對性和全面性、權威性,當下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下屬的體育信息分會可以承擔起建立服務體育學術和學科發展的信息中心,可由體育院校圖書館聯合其他院校實力較強的體育院系進行此項工作。在信息中心建設過程中,要注意針對體育學科和主要體育學術和理論熱點進行信息搜集和檢索、數據庫建設,摒棄其他文獻信息服務只針對體育現象搜集和整理信息的不足,要大力收集國外體育文獻并進行加工和整理。在信息中心建設過程中,要適當引入外部資本,強化應用職能,進行合理分工和協作,可依據各院校特色和優勢進行合理分工,最后匯總整理。比如,可由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院校分別承接奧林匹克研究、體育經濟學、體育史信息中心建設工作,將國內外高質量的學術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這樣一來,我們就有可能獲得支撐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信息中心,從而將中國體育學科的發展建立在扎實的信息平臺基礎上。 
  5)優化書刊出版。 
  目前我國的新聞出版管理體系中,只有人民體育出版社和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是專門的體育類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及其他各類出版社也出版體育類書籍。體育學術刊物則大體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研所及地方體育科研所、各體育院校、其他大學體育院系主辦。一些綜合性刊物也刊登少量體育學術論文。 
  當前中國體育書籍出版和學術論文發表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制度性障礙。體育專著絕大多數為作者自費或學術出版基金資助出版,體育類教材則受到出版社的歡迎,而體育學術刊物除去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研所的《中國運動醫學雜志》、上海體育學院的英文刊物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外幾乎全是體育類綜合性學術刊物,欄目、內容涵蓋目前所有的體育二級學科。這種依托行政單位組成的體育學術刊物體系支撐著格局大而全的粗放式學術論文發表制度,既無法表現出學術單位的個性和優勢,又給學術交流、競爭乃至評價帶來了麻煩。   而西方國家這種從學科發展角度構建的體育學術書籍出版和體育學術論文發表制度,最大的好處是能夠在更寬廣的平臺上實現資源的有機整合、學者的互動交流、同行的跨國比較、學科的橫向溝通,明顯避免了單位本位帶來的局限和掣肘。美國的Human Kinetics出版集團、以歐美為基地建立在英國的泰勒·弗朗西斯集團,是目前英語世界兩個最大的體育學術書籍出版和體育學術論文發表的機構,體現了高平臺、大網絡、多互動的體育學術書刊出版和發表體系。這兩個集團出版的體育學術叢書數量、水平都是國內無法媲美的,這兩個集團構建的體育學術刊物體系涵蓋的學科之全、發表的論文水平之高,同樣是中國難以望其項背的。 
  泰勒·弗朗西斯集團出版的學術刊物涵蓋區域研究、藝術、行為科學、生物科學、建筑環境等29個學科,體育與休閑是其中之一。該集團出版59種刊物,其中直接與體育相關的有:《亞太體育與社會科學雜志》、《亞太健康、運動與體育教育雜志》、《歐洲體育科學雜志》、《歐洲體育管理季刊》、《國際體育和運動心理學雜志》、《國際體育政策和政治雜志》、《國際體育史雜志》、《國際體育與運動心理學評論》、《應用心理學雜志》、《體育教育,娛樂與舞蹈雜志》、《體育與旅游雜志》等20余種刊物。 
  今后的中國的體育學術專著出版和體育學術論文發表要助推體育學科發展,必須打破依托行政單位的封閉體系和依托體育系統的固化思維,構筑起擺脫行政單位局限的書刊出版體系。在書籍出版方面,體育學界需要產生像其他學科一樣的高水平的多版本(而不是多次印刷)基礎理論和核心專業教材,進而帶動高校教材的生產與消費機制的創新,至少幾百種高校的公共體育教材各自為政的狀況不應持續下去。圍繞學者治學經歷和經驗總結之類的著述、為學科基礎建設服務的域外經典文本譯叢、學科研究方法與個案研究之類的書籍在體育界罕見,急需補充。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為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組織編譯過一批外文體育著作,北京奧運會前后翻譯和引進過一批西方體育專著后,目前翻譯和介紹西方體育經典書籍和高水平論文的工作基本處于停頓和散亂狀態,此項工作亟需加強。 
  對于體育學術刊物來說,在暫時無法擺脫單位主辦的現狀下,可以鼓勵刊物辦特色欄目,在教育部名刊和名欄工程的激勵下辦出特色。更重要的是,體育學界可以借鑒創刊于20112月的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在體育院校學報之間建立一個體育學術刊物體系,按照成熟程度分學科聯合建立發表平臺。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目前已經發展成70多家高校學報編輯部組建的聯合編輯部,擁有《馬克思主義學報》等12個一級學科專業期刊,以及《三農問題研究》等專題期刊。這一體制創新實現了刊物的專業化轉型,開創了學術期刊跨地域、校域進行整合、聯合的模式,形成了集約化、規模化的全新路徑,這種合作還打破了高校間的門戶壁壘,創設了在大型期刊數據庫網站實現期刊整體、系列傳播的全新模式,保持了期刊的完整性與獨立性,樹立起了數字化學術期刊的品牌形象,而且也開啟了同大型商業化企業合作的新路徑。該系列期刊的文章下載量大幅攀升,在學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得到教育部和新聞出版總署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中國的體育高等院校完全可以組建一個類似的聯合編輯部,出版一系列體育學科命名的刊物,來集納和細化體育學術研究,推進各體育學科研究的深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學習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的具體做法,聯合編輯部對加盟期刊擬發表文章進行專業化選編和數字化重組,通過中國知網實現優先出版和整體傳播,并利用網絡和手機推送等全媒體新型手段強化傳播效果。 
  3 、學科為本與建設為要 
  1)確立學科的根本地位。 
  體育院校中向來存在一種爭論,即學科和術科之爭。在多數體育院校中,從事運動技術教學和訓練的教師與從事體育理論教學與研究的教師之間,一直存在一種似乎此消彼長的矛盾與博弈。這種現象其實在其他學科領域也不同程度存在,藝術類院校中有藝術理論、藝術史與藝術實踐的矛盾,財經院校中有經濟管理理論與經濟管理實踐的矛盾,新聞類院校也有新聞無學有術的論調。但體育院校中的學科與術科之爭是最激烈、最普遍、最持久的,對體育院校學術生態影響也是最深遠的。陳寧從總體上將高等體育院校的矛盾看作是學術性與競技性之爭,認為缺乏學術性無以成為大學,缺少競技性無法成為體育學院或大學。然而在體育院校內部的學科與術科之爭,其實也可以看成是外部總體的學術性與競技性之爭在內部具體運作中眾多矛盾的一種投射。體育到底是有學無術,還是無學有術抑或有學有術的爭論不像新聞學科那樣普遍,但體育學科的自然、社會、綜合學科的屬性之爭曾經發生,至今沒有取得共識。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學術性、競技性的爭論,在內部運行中學科與術科的博弈一直在體育院校體系中長期存在。 
  值得指出的是,國外如俄羅斯有5所體育院校、日本有4所體育院校,其他國家一般沒有或者只有1-2所體育院校的情況與中國有很大不同,而且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的體育院校是以服務國家隊運動員為主要任務的,基本沒有學科建設的任務。因此,在國外基本不存在陳寧所說的學術性與競技性之爭,至少不普遍。可以說,現存14所體育院校是中國存在學術性與競技性之爭的特殊國情背景。美國在2010年出臺的最新指導性院校目錄中,專門列出了職業和技術培訓的層次,而其他則有專門的學科歸屬。公園娛樂休閑健身學(Parks Recreation Leisure and Fitness Studies)是體育的上位學科,同時其他學科門類中也有部分體育類學科。從歐美的情形看,作為實踐層次的運動技術本身不是學科。某一個運動項目的理論與實踐,必須結合其他學科才能具有學術性,才能成為學科,否則就不能稱為學科,甚至不能叫術科,因為其沒有學科屬性,只能叫籃球運動技術、足球運動技術等。運動技術如果不能得到科學說明、解釋和論證,就不是科學的技術,也就沒有學科屬性,充其量是運動技術持有者個人的本體感覺、動作慣性、運動經驗或體驗,不能叫技術科學。因此,研究以為體育院校不論如何彰顯運動技術學科的重要地位,不管如何強調體育院校姓體,都必須首先把學科建設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這不僅是高等體育院校服膺大學屬性的要求,也是運動技術升華和取得實效所必須的科學解釋、說明、論證等決定的。或許我們可以看到一位不懂學科理論的教練員卻帶出了優秀運動員,但這可能是經驗、機遇(運動員自身悟性與天賦)等決定的,只有掌握了運動訓練的科學規律才能相對持續穩定地培養出源源不斷的優秀運動員,而這必須建立在對運動員選才、訓練、競賽的科學規律掌握的基礎上。 
  其實即便是目前被認為具有術科性質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如果要獲得更大發展和產生實際效果,其所需要的更是宏觀與微觀兼具、基礎理論與高新技術結合的方法,僅僅依靠經驗傳承、個體體驗是遠遠不夠的。而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各分支學科,要實現理解和闡釋人文和社會體系中體育特殊功能與價值目的,也需要厘清眾多人文社會學的學科理論之后才能達成。在此強化體育院校的學科為本的地位,并非是要讓體育院校一窩蜂或一鍋端引進其他學科,而是要結合院校自身不同體育學科目前發展的成熟程度,有選擇性地外部引進和內部強化。如果一所體育院校的目的是為產生優秀運動員服務,可以暫時根據運動訓練與競賽的需要對學科有所取舍,具體選擇那些對運動員康復治療、競技狀態監測等有效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但其實,即便是功利地直接服務于運動訓練和競賽實踐的那些技術和方法,也是需要相關理論支撐的,或者說取舍這些技術和方法也是需要理論驗證和學理證明的。總之,體育院校要想取得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認可和獲得地位提升,各體育院校要想在體育院校中取得優勢和領先,也必須抓住學科這個龍頭。 
  高等體育院校領導層如果沒有這個認識做根基,就可能在涉及學科和術科的矛盾時不分主次,在涉及資源分配和貢獻評價時模糊標準,在進行發展規劃和戰略定位時迷失方向,從而在整體上失去高等教育體系認同和趕超其他體育院校的機遇。特別對于目前已經喊出申請大學口號并邁出實質性步伐的幾所體育學院來說,這種學科為本的意識至關重要。 
  2)樹立學理的規范體系。 
  學科發展需要科學研究做支撐,需要學術制度保障,當前國內外評價學科水平的指標,絕大多數指向科學研究的質量,包括培養出來人才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所以,要想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必須首先規范學理,將學理規范貫穿于學科建設的始終。對于體育院校的學科建設來說,最基本的一條是樹立學理的規范體系,在規范學術研究的基礎上推進各學科研究。體育院校歷史上就面臨著教師來源多元化和體育學科規劃混沌化的矛盾,很難樹立起統一的學理規范。 
  藝術學學者周星在談到藝術學科建設的問題時說:對于藝術學而言,都是人類審美精神形態的創造對象,應該具有普泛性的根本規律,對于精神產品創造而言,其指導性理論和規律是絕對具有且需要的,沒有超越于具體學科創造的學理性思維,也就難以提升學科的哲學性。這一認識同樣適用于體育學。周星的感慨是在藝術院校關于學科劃分的分歧產生后發出的,體現出學科規范和布局發展中堅持學理規范的堅定信念。 
  體育學要在學理層面上做規范,就必要對目前的4個二級學科進行符合學科規范和基本邏輯的調整,使之既滿足一般的學理規范,又適用于推動體育實踐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周星認為藝術學不能是隨意將藝術技能和實踐操作者匯聚于此的學科,藝術學理論無論是藝術美學的形而上研究,還是運用理論進行藝術批評的研究,乃至于結合學科史論的研究都可以在審美理論層面進入,但只是從事具體學科技能技法操作和研究者還是需要歸并到其他一級學科中,簡言之,更為學理性的藝術研究才是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生存之地。接下來的國務院藝術學科評議組審定工作中,這應該成為最為重要的審查工作。藝術學科門類建設其實還任重道遠,作為最新的門類學科,學術理論上的嚴謹和學理建設將是獲得成熟地位的根本保證。” 
  對于操作性和實用性鮮明、社會性和文化性顯著的藝術領域而言,在學科建設方面尚且如此強調學理的重要性,體育學科建設就更沒有理由在技能技術層面徘徊,更不應該回避學理規范。從目前全國體育學科的學理構建來看,目前教育部確立的教育學門類之下的體育學一級學科下設4個二級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運動人體科學。這個學科分類可以看成是體育學的最高學理規范,可惜在1997年確立和2011年調整中均沒有經過學界內外的廣泛爭論和普遍研討過程,只有零星的幾篇文章涉及這個問題。可以說,這個最權威的已經被官方文件認可的學科劃分的科學性一直飽受詬病,其影響迄今也未消除,并且始終影響到體育學科的發展壯大和升級。 
  這篇文章不可能承擔厘清這一體育學科發展的元規范的功能,研究也不具備這個能力。但建議體育學界應該向國外和國內相關學界學習,針對體育學科劃分展開廣泛討論和普遍爭鳴,建立盡可能的符合學界和業界共識的合理的規范。在這一規范目前無法實現之前,各體育院校應從學科管理規范和自身現有學科狀況出發,研討符合體育學科發展要求和自身實際的學科分類體系,從而通過這個分類帶動機構設置、資源配置、戰略定位的調整,進而推動學校的整體發展和升級。對這個問題,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和其他單科或多科性院校的體育院系也可以積極參與討論,發揮多學科相互交融的優勢,使體育學理的規范構建過程和結果盡可能科學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大約70所普通本科財經類院校擁有比較好發展態勢和前景,因為這些院校面向的行業適應面相當廣泛,學校的學科和專業面向十分廣闊,其培養的人才可以進入眾多的社會行業:稅收、保險、銀行、證券、投資、外貿、工商等,其他眾多部門和行業中也需要大量的財經、金融、外貿、工商等人才。在江西財經大學任教期間就發現,即便社會體育類專業人才通過攻讀第二學位也有不少人進入上述行業,每年均不低于15%。這一狀況提醒我們,體育學理的規范過程和體育學科的劃分不應該局限在體育系統和拘泥于體育行業,可以跳出體育審視體育和站在體育之上規范體育。這不是要喪失體育的獨立性,也不是要削弱體育的學術性,而是要構筑起體育更深刻的學理性和社會性,增強體育學科培養的人才服務社會的能力與水平,這也是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所強調的指標。通過學科規范過程打通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為體育進入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奠定學理基礎。  

 3)發揮學術研究的引領作用。 
  從辦學定位角度看,目前我國的任何一所體育院校均不具備成為研究型大學的條件,也難以在短期間實現綜合性甚至多科性大學的建設目標。但是,這并不影響少數幾所體育院校確定其趨近研究型大學的目標,更不影響任何一所體育院校依托自身傳統、立足自身特色、圍繞自身優勢來強化發展某一個或幾個體育學科。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充分發揮學術的引領作用。 
  從當前體育院校的現實看,鮮有專門管理體育學科的機構和部門,科研機構往往強調學術成果的產出,專業院系往往注重專業建設,研究生管理部門的精力被瑣碎的事務性工作牽絆,很少進行學科建設的系統化思考。至于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和其他單科、多科性院校的體育院系往往只能進行局部的某一個或幾個體育學科的思考,無法對整個體育學科的深層和總體發展做出回應。所以從當前中國體育學科的建設現狀看,體育院校往往是某一個學科被不同專業院系共同支撐,如體育人文社會學依托的本科專業往往是體育新聞、體育產業、體育管理、體育外語、體育旅游、體育營銷等,那些沒有本科專業依托的學科更是各自為陣,這對體育學科建設來說并不是好事。而其他院校的體育院系往往在學校屬于邊緣力量,自身的學科建設只能圍繞一兩個小學科來展開。更值得注意的是,體育姓體的觀念在不少體育院校根深蒂固,學科建設和理論建設乃至科研工作被輕視,更使得體育學科的深入發展難以進行。這種狀況和藝術學學者周星對于藝術學發展的擔心是一致的,他在討論藝術學門類今后發展的道路時說:在藝術門類體系中,不僅要按照藝術規律實現藝術的個性化發展,還要更為強調藝術審美精神的張揚,不能隨波逐流的屈就市場和娛樂放縱,而高揚藝術人文精神的高尚性才是藝術發展的核心。需要清楚藝術并非可以脫離寬泛人文學科背景,警惕自我封閉的趨向。包括提升學科形象的人文素養,包括正確處理技巧學科要求和藝術文化要求的關系,包括注重社會藝術文化培養和自身個體工匠技藝的關系。不言自明的是,千萬不要簡單的成為各自強化實踐技巧功能而落到有門類卻依然是被貶低的實用學科的層面。一些體育院校、院系在進行課程設置和調整專業培養方案時減少體育基礎理論課程的門數和時數,就是輕視學理的體現。據了解,有些院校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碩士或博士招生考試科目中沒有體育史,個別院校卻有運動生理學,這與清華大學等院校理工類本科專業始終保留本學科歷史類課程的做法形成鮮明反差,襯托出體育學科建設的短淺目光和功利視野,顯然不利于體育學科的長遠發展和進步。 
  陳寧在思考體育院校發展的方向時也談到:高等體育院校單一學科孤掌難鳴,缺乏多學科支撐的大學發展,在學術水平和學術氛圍上所嫌不足。高等體育院校在提升學校的競技性方面有優勢,但如果片面地強調競技性,夸大為競技體育服務的功能,競技性就會成為忽視大學發展一般規律的理由,把高等體育院校的人才培養與競技體育直接對應,那它短期內可能是優勢,但長此下去可能弱化學術性,甚至還可能走向反面,使競技性與學術性對立,最終以競技性來壓制學術性,成為有礙于高等體育院校作為大學發展的緣由。” 
  研究在這里引述兩位學者強化學術性的觀點,并不是想否定體育院校強化運動技術教學和研究的重要性,而是希望在學科為本的前提下,體育院校強化學科建設的意識和體制保障。即便是從事技術教學和研究,也要體現學術的價值,發揮學術在辦學中的引領功能。其實,目前體育院校培養奧運會冠軍、世界冠軍、亞洲冠軍、全國冠軍的人數多寡固然是辦學成就的重要標志,但不要忘記,這些成績中也孕育著學術的成分,冠軍的背后也具有科技內涵,成績的背后也有著科研人員的貢獻。而這些看似藏在背后的東西,正是體育院校最獨特的學術資源。至于體育調研、決策、咨詢、指導和信息服務等體育院校可以體現價值的領域,無疑也是建立在學術積累的基礎上。一個院校體育學科發展的眾多評價要素中,絕大多數要通過學術資源、能力、水平來承載和體現。 
  具體而言,體育院校的學科不應該繼續采取大而全的建設和管理模式,體育人文社會學雖然是一個二級學科,但其下屬的眾多分支學科各自擁有獨特的學科理論和方法。比如,一個只學過新聞學的教師如果不經過專門訓練,就很難評判一篇體育經濟學論文的水平。當然,結合體育實踐建立跨學科的平臺也是必要的,比如對于反興奮劑這個國際敏感而復雜的領域,多學科人員進行跨學科研究就是必要的。由于目前的體育學的4個二級學科其實擁有眾多子學科,鑒于學校資源的限制,在建設時也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比如體育人文社會學涵蓋至少20個學科領域,某一所體育院校要全面建設和發展是很難做到的。選擇其中幾個進行重點建設,形成優勢和特色,并引領其他學科發展是明智的選擇,當然在建設時不能條塊分割,要具有學科群和學科叢意識,具有問題意識,這樣才能使學科建設不至于陷入虛空和懸浮的境地。 

文檔附件:

上一條:體育學院召開本科教學督導會議 下一條:臨沂大學體育學院“十二五”學科建設規劃

關閉

  • <samp id="20me8"></samp>
    <fieldset id="20me8"><var id="20me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