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敲這個比干農活還累!”
“老師老師,看我的葉子!”
烈日之下,幾十個小朋友在分散在田間,揮舞著膠頭錘子賣力地敲擊手下的植物。一片片葉片花朵被錘進紗布,留下清晰可見的葉脈。
在湖南邵陽市新寧縣馬頭橋鎮坪山村,長沙理工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小小科學家·科普創造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帶領小朋友在田間地頭穿梭,在田間上了一堂“接地氣”的生物課,使用田邊的雜草和野花完成一幅幅屬于這片山野的植物拓染畫。
坪山村位于新寧縣馬頭橋鎮中部,是傳統的農業型村落。風景秀麗、植物種類繁多,這給實踐團帶來了靈感。
課上,老師科普了植物色素的存在方式、類別、日常應用,結合傳統服飾紋樣介紹,向同學們展示傳統與自然的結合美學。通過介紹套染、扎染、熱轉染等染色工藝引出敲拓染——即拓染工藝。
孩子們鉆進草叢里,找尋自己心儀的葉片,小心翼翼在紗布上鋪好,經膠帶固定后便開始了“敲拓”之旅。一下下錘子落地的聲音震蕩在田野上方,最后孩子們竟默契的把握出一種節奏,十幾把錘子同時落地,形成響亮的共振。
不出十分鐘,就有孩子拿著成品找老師匯報,雪白的手帕上印著精挑細選的植物輪廓,生物老師耐心的一一科普,“這是鋸齒狀”“這是鳳仙花”“這里是葉脈,能輸送營養……”孩子們聽的比平時更加認真,生活里習以為常的景色在知識的包裹下泛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有的同學不小心把葉子拍爛,愁眉苦臉的像老師求助,不一會又興奮地回到原先的位置準備和下一片葉子大戰一場。“原來錘擊的力度、次數、葉子的厚度、膠帶的松緊都會影響拓染的效果。”“我的第三個葉子顏色最好看,還特別完整。”孩子們彼此興奮的分享喜悅。
“拓染是祖輩留下的智慧結晶,是自然的魔法。我想通過這種實踐課讓孩子們對平常的生活有新的認知,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培養他們的動手和想象能力。”鄧老師說。
(文/吳雨熹 盛舒航 馬凱文 圖/李奕萱 一審/姚巍 二審/宋國寧 三審/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