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探尋紅色文化,傳播紅色經典。近日,外國語學院6名翻譯專業學生擔負起“文化擺渡者”的使命,赴湖南郴州汝城縣沙洲紅色景區進行調研實踐,助力推動中國革命精神傳播的國際化進程。
調研的第一站是“半條被子”展覽館,入館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鮮紅的黨旗和金色的黨徽,黨旗旁立著一塊大型電子屏幕,上面播放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沙洲革命區的重要講話。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團對“半條被子”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展館里還呈現著“一條紅軍被”、“戲臺分糧”、“一條褲子”等軍民一家親的故事,軍愛民,民擁軍,紅軍與汝城人民一道,共同譜寫了軍民一家親的典范。
實踐小組在充分調研和交流的基礎上,指出館內指引、標語和其他宣傳內容的英語偏誤或缺乏雙語標識等情況,針對性地提出了審校和翻譯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例如景區內缺乏中英雙語的宣傳手冊、地圖、指示牌等。館長何霞輝熱切期望實踐隊員們可以幫助景區制作一份全面的翻譯規劃,為后期外宣翻譯手冊的制作提供指導。
下午,實踐團來到“半條被子”舊址進行調研考察。跟隨著講解員,實踐團走進徐解秀老人的故居。講解員介紹,“當年三個女紅軍和徐解秀,還有其一歲半的兒子,五個人就是擠在這張床上的”。房內布置簡單樸素,一張陳舊的木頭床上放了半張粗布棉被,上面放著的一個宣傳牌上赫然寫著“三個女紅軍和徐解秀同睡的木床”
實踐團有幸在故居內遇到徐解秀的小兒子朱中雄老先生。老人年過八旬,身體康健。實踐團成員與老人做了簡單的專訪。老人反復強調:“沒有這些英勇的紅軍,怎么能過上太平的日子,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如此強大的國家”。他還強調,自己的母親徐解秀為人忠厚老實,善良勤勞。臨走時,反復叮囑實踐團成員:“你們都是祖國新一代的年輕人,肩負復興中華的使命,感謝你們把我母親的故事傳播到世界各地”專訪結束,實踐團成員鄭懿表示,“這次專訪很有收獲,切身感受到了濃厚的軍民魚水情,我們一定要努力將這些故事都傳播出去讓全世界都聽到。”
經過本次調研,同學們深刻認識到了紅色故事外宣的重要性,在調研學習中體會到了濃濃的軍民魚水情。實踐團成員表示,身為翻譯專業學生,應用心執筆,認真將紅色基因傳遞到全世界,將先輩們浴血奮戰、砥礪前行的革命故事傳播到全世界。同時,應努力弘揚偉大的紅色革命精神和黨的艱苦樸素作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貢獻出力量。





圖、文/郭亮 審/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