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新湖南
本文鏈接: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2206/202206021850347160.html
新湖南客戶端6月2日訊(通訊員 武巧琳 毛婕)包粽子、點雄黃酒、系五彩繩、手工拼裝龍舟模型......在端午佳節來臨之際,由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黨員組成的“文化擺渡者”志愿者團隊帶著留學生走進梅嶺社區,參加“艾葉飄香迎端午,‘粽’情‘廉’接千萬家”主題活動,感受地道的端午“傳統文化味”。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我們以前還要劃龍舟”“過端午一定要包粽子!”“系彩繩能夠驅除疾病保平安”……熱情的社區居民們迫不及待地向來自也門的留學生莫福林介紹端午節的由來及傳統習俗的寓意。
社區居民還與學生們一起重溫了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五彩繩和雄黃點額的由來。“在額頭上印花不是代表結婚嗎?”莫福林有些疑惑,“雄黃點在額間,為你驅除毒避蟲,愿你不被邪惡纏身,能夠正氣做人。”志愿者毛婕回答。
“別看我快70歲了,我手腳可利索了,你看我包的三角粽子多好看,這手藝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社區的劉大爺主動提出要教留學生和學生志愿者們包粽子。折疊粽葉、放入糯米、蜜棗,包好、拍實、系緊,可是在劉大爺手里服服帖帖的粽葉到了志愿者們手中就變得不聽使喚,莫福林也直呼包粽子太難了。好在劉大爺這個“高手”總能說著關于端午的故事一會的功夫就又幫助大家完成了屬于自己的“粽子作品”。隨后,志愿者們依次為社區居民們系上了有著保平安寓意的五彩繩。莫福林在活動結束后感嘆:“中國人的端午節太有意思了,吃的、戴的、說的都有寓意,老老小小都很開心。”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此次活動有效宣傳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社區老百姓和留學生感受到傳統之美,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化傳播。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武巧琳表示,學院自2008年起實施“文化擺渡”項目以來,一直致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文化自信、志愿精神”的“文化擺渡者”。此次學院聯合文源街道“源圈”公益服務站在梅嶺書屋開展的端午節活動是項目進社區的一次積極嘗試和探索,希望通過在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保留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味”,引導外語專業的學生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