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校友聯絡與社會合作服務中心工作總體要求是: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以信息為基礎,情感為紐帶,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培育校友文化,增強母校情懷,加強校友會建設,廣泛拓展資源,助力校友發展,推進校企合作,壯大基金規模,為學校“百強大學”建設貢獻力量。
一、以校友會換屆工作為抓手,加強組織建設,進一步聯絡校友、服務校友。
1、長遠規劃校友工作發展。廣泛調研,對標“百強大學”校友、基金工作要求,擬定校友會、教育基金會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學院校友工作負責人、聯絡人工作機制,加強與學院、部門間的聯動,凝聚廣大教職工力量加強校友聯絡,支持校友發展。
(責任人:鄭延恒、王任飛、肖暉等)
2、聯絡走訪推動校友會換屆。繼續落實校領導、部門領導校友工作分片負責制。加強地方校友會聯絡、走訪,指導校友分會按期換屆,挖掘有情懷、有能力的校友成為各地校友會負責人。籌建新一屆校友總會理事會,優化調整理事會成員,根據疫情形勢,召開學校校友總會換屆大會。
(責任人:鄭延恒、張美紅、王靜琦、甘為、王任飛、肖暉、郝寧等)
3、高質量服務校友成長。以服務校友為宗旨開展校友工作,解決校友急難愁盼事,暢通渠道,為校友辦理證件遺失證明、檔案資料補全,策劃返校聚會等,提供校企合作、招生就業需求對接等;開拓為校友服務新途徑,設計、制作“校友卡”,推動校友身份認證,加強校友與母校的聯絡;加大校友企業走訪力度,廣泛收集校友意見和建議,推動學校科研成果轉化,助力校友成長發展。
(負責人:鄭延恒、王任飛、肖暉、王錦文等)
4、探索校友工作激勵機制。制定“地方校友會建設標準”、“學院校友工作評先評優辦法”等,進一步引導、推動校友會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發展。采取措施提高校院兩級校友工作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評選一批優秀的校友會組織及校友工作進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
(責任人:鄭延恒、王任飛、肖暉、王錦文等)
二、以校友信息化平臺為基礎,廣泛收集,校友數據。
5、著力開發《校友信息管理系統》、《基金項目管理系統》兩個平臺。深入挖掘學校、學院、地方(行業)校友會以及校友對系統的使用需求,不斷優化設置功能與字段;開通校友會、學院校友和基金工作平臺管理人員權限,并開展業務培訓,提升管理效率。
(責任人:王任飛、吳焰輝等)
6、全面完善校友信息數據庫。校友中心協同檔案館查詢學校辦學歷史,建立專業、年級、班級校友框架圖;學院、地方校友會協同,廣泛收集校友信息;多途徑挖掘長理杰出校友,建檔立制,持續關注校友發展動態。
(責任人:鄭延恒、王任飛、肖暉、王錦文等)
7、提高數據平臺運用效果。熟練運用平臺開展校友聚會召集、校友返校預約、校友捐贈、商城積分等活動,引導校友轉變方式,拓展線上活動范圍;不定期開展問卷調研,系統數據進行分析對比,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信息基礎。
(責任人:王任飛、肖暉、王錦文、龔學軍、吳焰輝、郝海虹等)
三、以開展校友活動為載體,凝聚校友,增進師生校友情誼。
8、多渠道培育校友文化。根據疫情發展形勢,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以校友秩年返校、校慶日活動、行業交流會、迎新會、座談會等形式開展活動,繼續組織新春團拜會、會長秘書長聯席會、企業家聯盟高峰論壇等活動,大力弘揚長理文化,提升活動品牌。
(責任人:鄭延恒、王任飛、王錦文等)
9、規范校友興趣團體建設。加強“強手”籃球俱樂部、校友書畫俱樂部、歌舞團、讀書會等團體建設,成立校友戲劇社等,定期開展興趣活動,加強校友聯絡,深化校友情誼。
(責任人:王任飛、張美紅、王靜琦、甘為、王錦文等)
10、進一步深化校友活動品牌。組織第四屆校友健步行活動,各地校友同頻共振,共念母校親恩;引導畢業生離校注冊校友身份,舉行畢業生校友聯絡員聘任儀式,增強校友工作使命感;從設計、材質等多方面提升學校文創產品質量,聯合相關部門在全校學生中開展校園文創產品設計大賽;為畢業生、新生制作“愛心禮包”等,傳遞學校關愛,培養母校情結。
(責任人:王任飛、肖暉、佘苗等)
11、全方位打造校友宣傳平臺。改版“校友”雜志,完善欄目設計,出刊兩期;總結工作經驗,制作“校友服務手冊”、“基金項目管理手冊”等宣傳資料,加大對校友、基金工作服務流程及典型事跡的宣傳;運營好“長沙理工大學校友之家”公眾號、“長沙理工大學教育基金會”訂閱號,開通B站、視頻號等等自媒體平臺,大力宣傳優秀校友事跡,激勵長理學子奮發有為;對各校友會微信群加強監管,確保信息安全,增進宣傳效果。
(責任人:鄭延恒、王任飛、肖暉、佘苗等)
四、以基金會評級為契機,以評促建,完善基金會管理機制。
12、舉力迎接基金會評級工作。秉承 “樂善有恒,大愛無疆”的公益理念及“規范、透明、效益、安全、服務”的發展理念,全面加強基金會建設;根據湖南省民政廳要求,認真對照評估指標要求,完善機構設置、場地建設,作好進度規劃、分項落實任務、準備迎評材料,集中力量迎接現場評估,突破4A標準,增強學校教育基金會社會信譽度和影響力。
(責任人:鄭延恒、張美紅、肖暉、郝海虹等)
13、加強基金會內部建設。認真履行基金會章程規定,進一步發揮基金會理事會、秘書處職能,嚴格執行基金工作議事制度;完善各項制度,制定資產管理制度,非貨幣捐贈管理辦法、貨幣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進一步規范基金會的內部管理。推進籌資激勵制度、捐贈鳴謝制度等,發動廣大師生及社會力量,提高籌資的積極性、主動性。
(責任人:肖暉、郝海虹等)
14、規范捐贈項目管理。簽署基金捐贈協議,明確項目單位和責任人,把握捐贈經費到賬及使用進度,審核項目結題報告,加強捐贈人信息管理與聯絡服務;及時公布捐贈項目經費到賬及使用情況,加強捐贈信息公開;全過程監督項目運營,對項目開展進行年度總結通報,通過年度支出專項審計,提升基金使用效率。
(責任人:肖暉、郝海虹等)
五、廣泛匯聚社會資源,助力學校建設“百強大學”。
15、為學校中心工作貢獻校友力量。以為學校第四次黨代會“123455”目標為指引,匯聚以校友為主體的社會資源,助力學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等,為學校早日進入“百強大學”行業貢獻校友力量。
(責任人:鄭延恒、王任飛、肖暉等)
16、提升基金籌募和使用成效。以學校需求為導向,設立 “青年人才基金”、“校園宣傳欄升級改造”、“學生守正基金”等專項基金,廣泛募集教育基金,引導捐贈基金用在學校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多方匯聚社會資源,助力學校“百強大學”建設,為建設幸福長理貢獻應有的力量。
(責任人:鄭延恒、張美紅、王靜琦、甘為、王任飛、肖暉、郝寧等)
17、探索母校與校友共生新途徑。聘任一批關愛校友、在校友中影響深遠的老教師擔任榮譽顧問,密切聯絡校友;完善母校“招生宣傳大使”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校友會的積極作用,加強母校工作宣傳,深入推進校友與母校、校友與校友之間的情感交流。
(責任人:鄭延恒、王任飛、肖暉等)
18、規劃校友企業家聯盟建設。本著“共創、共享、互助、互贏”宗旨,全面總結、不斷探索,構建新的運營機制,加強對接校友企業科研與創新項目洽談,推進產學研成果轉化與合作,助力學校和校友事業的發展。
(責任人:鄭延恒、肖暉、王錦文等)
校友聯絡與社會合作服務中心
2022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