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象的理論一定要與具體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是鐘芙蓉的教學信念。“接地氣”的教學讓宏大的理論變得真實可感,“鐘老師的思政課好玩又好聽,入耳也入心。”有學生評價道。
在講到生態文明理論中的河流治理時,鐘芙蓉便以距離學校不足一公里的港子河為例介紹治理工作,以此切入我國河流治理實行的“河長制”。在給交通學院、土木學院的學生上課時,鐘芙蓉以諸多校友奮戰建設的港珠澳大橋為例,介紹大橋建造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而闡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在給經管學院的學生上課時,鐘芙蓉則引導學生從經濟學的角度談談對電商購物節的看法,從而引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知識點。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鐘芙蓉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多年來,鐘芙蓉堅持走出課堂,以“調查研究”助推思政教學。為講解“井岡山精神”,鐘芙蓉去到了井岡山博物館、八角樓、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感受黃洋界的險峻,走一遍朱毛會師的路線……“只有自己親自調研實踐過,才能講得有底氣。”鐘芙蓉說。
實地調研給了鐘芙蓉講好理論的信心,她把井岡山精神的講述從教室搬到了更大的舞臺。2019年,“高雅藝術進校園”——北京舞蹈學院原創舞劇《井岡 井岡》專場演出在長沙理工大學舉行。開場前,鐘芙蓉給大家進行井岡山精神導讀。鐘芙蓉把革命理論與歷史事件相融合,結合自己在實地的所見所聞,講故事般帶領大家重溫井岡山精神。在導讀過程中還加入了史料、朗誦、音樂的元素,將革命精神與藝術融為一體,吸引了在場眾多師生的注意。
近幾年,鐘芙蓉會定期到洞庭湖考察調研,為科研和教學積累素材。生態文明是鐘芙蓉的研究方向,她尤其對動物感興趣,每到一個地方調研都會重點觀察當地的物種,到洞庭湖也不例外。她將在洞庭湖拍攝的素材進行簡單的剪輯,配上BGM,在課堂上放映。視頻中,湖水清澈,湖面波光粼粼,有鳥兒在覓食、飛翔,配上舒緩悅耳的純音樂,仿佛“沉浸式”觀景。
在課堂中占據篇幅不算大的案例講解,是鐘芙蓉課后花費多日甚至是多年調研的成果。“希望通過我的實踐分享,能夠鼓勵到更多學生‘走出去’,親近自然,做生態文明的建設者。”鐘芙蓉說。
2022年,長理四名“退伍學生”成功考研,一時間,“從戰士到碩士”的青春故事刷爆全網。
鐘芙蓉在為學生感到高興的同時,敏銳地捕捉到他們身上的“思政元素”。她開始思考如何將投筆從戎、奮發圖強的勵志經歷傳遞給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課堂上直接講述,少了一點感染力;展示相關報道,好像又缺少現場感。干脆拍攝一部微電影!鐘芙蓉冒出這個大膽的想法,并迅速開始找演員,寫腳本,聯系拍攝……
2023年五四青年節,由鐘芙蓉領銜指導的青春微電影《煉》正式上線,“青春,就應該在烈火中淬煉!”成為最響亮的青春誓言。
“微電影拍攝是我這幾年實踐教學做的最大一次嘗試。”鐘芙蓉回憶道。隔行如隔山,克服了非專業而為之的重重困難,微電影把“理”融于“情”中,讓學生們在觀影和共鳴中感知著影片所傳遞的精神價值。
課堂以外,鐘芙蓉更是學生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給學生制作表情包、送學生趣味文化衫、和學生一起打羽毛球……鐘芙蓉對自己的定位是“亦師亦友”,“只有走進青年群體,才能了解他們的思想需求”。
“未來,我將繼續在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中下苦功夫,為國家培養更多堪當大任的時代青年。”鐘芙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