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發布時間: 2005-03-11 13:15:57 瀏覽量:
基礎研究是我國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澤民總書記做出了"基礎研究很重要"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指出:"重大突破性創新要著眼于從基礎研究抓起,不斷形成新思想、新理論、新工藝,為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提供源泉,增強持續創新的能力。"
2000年3月27日至29日,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京聯合召開了全國基礎研究工作會議,李嵐清副總理出席會議并做了重要講話。會前,五部門聯合起草了《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見》(討論稿),會議代表就此討論稿進行了熱烈討論,并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
會后,根據會議精神和李嵐清副總理的重要指示,以及會議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見,并征求了國家計委和財政部的意見,我們對《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見》(討論稿)進行了認真修改。經國務院同意,現將《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見
基礎研究是我國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存在著重大成果少、創新不夠、分散重復、年輕后備力量不足等問題。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已進入新的重要歷史時期,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作為高新技術先導和源泉的基礎研究的發展將更為重要。面向新世紀,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基礎研究水平,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增強科技實力,針對當前我國基礎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特提出以下意見。
1. 深刻認識基礎研究的戰略重要性。我國基礎研究工作包括三個方面:以認識自然現象、揭示客觀規律為主要目的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以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科學自身發展提出的重大科學問題為目的的定向性研究工作;對基本科學數據、資料和信息系統地進行考察、采集、鑒定,并進行評價和綜合分析,以探索基本規律的基礎性工作。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很重要"。全國技術創新大會提出:"重大突破性創新要著眼于從基礎研究抓起,不斷形成新思想、新理論、新工藝,為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提供源泉,增強持續創新的能力?quot;基礎研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是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后盾,是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A研究的重大突破,將帶動新興產業群的崛起,引起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變革?;A研究的重大成就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充分重視基礎研究的重要作用。
2. 加強基礎研究和國家目標的聯系,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要加強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的結合,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的知識人才儲備和科學支撐。要遵?quot;統觀全局,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符合國家戰略目標,關系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的科技領域,要堅持有所為;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要堅持有所為;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點學科和科學工程,要堅持有所為。要瞄準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前沿,選擇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等重點領域,集中必要的人力、財力、物力,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
要正確處理好一般和重點的關系。一般面上的研究工作應保證一定的量,面向廣大科學家,環境要寬松,支持要穩定。對少數有基礎、有應用前景的重大戰略性研究和重大科學前沿,設立專項研究計劃,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精心組織,強化支持。
3. 強化創新,提高我國基礎研究的整體水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系列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基礎研究從深層次探求解決辦法,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我國科技發展的主動權,需要基礎研究在國家發展需要的一些重要領域提高水平,增強實力。要緊緊抓住新科技革命的良好機遇,建立信心,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爭取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后來居上。
創新是基礎研究的本質特征。前沿探索性研究要創新,應用基礎研究也要創新。要遵循科學創新的內在規律,鼓勵和支持科學家提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樹立牢固的創新思想,保持強烈的創新意識,切實提高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性創新能力。要把是否有創新思想作為項目立項的首要標準,使我國基礎研究實現從模仿、跟蹤到創新的歷史性轉變。 4. 加強學科建設,優化學科布局。基礎研究的發展有賴于學科的長期積累。要重視學科建設,完善和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符合當代科學發展趨勢的基礎研究學科體系。要充分發揮我國自然條件和傳統學科的優勢,穩步推進基礎學科的發展。要破除學科壁壘和學科保護主義,大力推動和加強學科交叉研究,積極鼓勵和支持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展,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努力在世界科學前沿形成我國的新優勢。
要大力加強基本科學數據積累等基礎性工作,為國家若干主要領域的獨創性和重大突破性研究,政府宏觀決策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
5. 深化改革,對科技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要進一步強化競爭機制,對基礎研究機構的支持、研究課題的立項、學術帶頭人的選擇、基礎研究隊伍的形成和成長,都要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國家財政將集中支持少數精干的、高水平的國家基礎研究基地。要調整基礎研究的組織結構和力量布局,促進科研部門、單位之間最大限度地開放。要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和大學的作用。鼓勵部門和其他科研機構從事應用基礎研究。要打破封閉狀況,促進人才流、信息流和物質流的暢通。鼓勵中國科學院等系統的院、所,以多種方式同大學聯合,促進有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與高技術研究、技術開發工作相銜接,使一批水平高、實力強的大學成為國家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基礎研究機構應安排相應的經費用于聘請國內外人員工作。為適應科學發展綜合交叉的趨勢,強化基礎研究相關力量的聯合和合作,國家將選擇若干重點領域,對現有研究力量進行優化組合,有計劃地建設一批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6. 加強對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學工程等基礎研究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學工程和重點野外觀測臺站是國家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措施。要加強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現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和國家重點野外觀測臺站的管理,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賦予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較大的自主權,加大對實驗室儀器設備的投入。要調整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布局,加大對現有重點實驗室調整的力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合并、淘汰、重組水平低、運行差的實驗室,新建一些國家發展急需和新興、交叉學科方面的實驗室。加強對部門開放實驗室和地方重點實驗室的宏觀引導。通過建立虛擬實驗室、網絡實驗室等形式,促進相關實驗室之間的聯合和合作。要加強對現有重大科學工程的管理,建立必要的考核、評估制度,充分發揮其作用。根據量力而行的原則,慎重選擇目標,新建一些重大科學工程。在現有野外觀測臺站基礎上,根據我國地域特點、區域代表性和學科代表性的需要,重點完善和建設一批能適應21世紀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的規范化、標準化的野外長期觀測臺站。加強野外觀測臺站的數據網絡和科學數據中心的建設,逐步實現信息共享。
7. 以人為本,建設一支優秀的基礎研究隊伍。要花大力氣培養、吸引、凝聚國內外優秀人才,全方位、多層次加強隊伍建設。要用好現有人才,穩住關鍵人才,引進急需和頂尖人才,培養未來人才。要加快建立新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形成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動,不斷優化隊伍結構。對現有隊伍進行分流調整,擇優支持一支精干、高水平的研究隊伍。逐步提高科學家的工資待遇,使優秀科學家能夠集中精力專心深入地從事某項科學研究工作。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實行特殊政策,大力培養和造就優秀學術帶頭人,特別是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從解決住房、建立實驗室、配備助手等方面切實加強國際一流水平科學家的引進和配套支持工作,積極吸引國外高水平人才回國。要重視和加強試驗觀測和技術隊伍的建設,使基礎研究隊伍形成合理的結構。大力加強對優秀科學家群體的支持。大力推行崗位聘任制,實行固定崗位與流動崗位相結合的用人制度,使流動人員與固定人員的比例達到1:1以上。
8. 改進基礎研究的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科學管理是提高基礎研究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保證。管理要為科研服務。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觀引導,制定政策和規劃,創造環境,大學、研究所自主發展,中介機構客觀公正評價的新型基礎研究管理體制。各級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要有戰略眼光和長遠觀點,深入了解和掌握科學研究的特點、發展趨勢和規律,深刻理解基礎研究的地位、使命和價值,通過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為科學工作者創造優越、寬松的外部環境,要加強對基礎研究工作的總體規劃和部署,明確發展目標、指導思想和工作重點。要改變目前對基礎研究層層檢查、頻繁檢查和檢查指標過細的現象。積極引導科學家圍繞國家目標開展探索性研究,鼓勵和支持科學家自主選題,開展科學前沿的研究。在繼續支持科研項目的同時,加大對基地和人才的支持力度。國家基礎研究項目要盡可能實行課題制管理。要打破條塊分割組建課題組,建立課題組首席專家責任制,擴大課題組的自主權。嚴格國家計劃項目的經費管理。 加強對全國基礎研究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整體效益。加強基礎研究發展規劃、計劃與其它科技規劃、計劃的協調與銜接。各相關部門要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主動加強與其它部門間的配合和協調,保證相關基礎研究規劃、計劃的相互銜接和國家任務的順利完成。
9. 建立科學、合理的基礎研究活動評價制度。基礎研究活動的評價要有利于促進創新,提高質量,有利于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長,有利于創造寬松的學術環境。要采用符合國際規范的方法,建立評價工作的決策支持系統,逐步形成被社會和科學界公認的公開、公正、開放、多元化的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工作應有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側重點。政府側重對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研究工作進行績效評估,根據國家目標進行政策導向,組織制定政策、評估指標體系和實施辦法,具體評估工作可以委托評估機構或專家進行。評價標準對社會公開,評價結果作為科研計劃調整乃至終結的重要依據。對于主要依靠財政支持的科研基地,由政府主管部門組織,定期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作為國家對科研基地動態調控和管理的重要依據。一般科學成果的學術價值,應由科學共同體評價,避免行政干預。對一些短期內難以被大多數人所共識的基礎研究成果,應建立后評估制度。適當延長評估期限,使高水平的創新成果有較長的孕育時間。
10. 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學術環境?;A研究需要長期的積累,寬松的環境。在探索中失敗是難以避免的,而且許多重大創新成果正是在失敗的基礎上產生的。要充分發揮科學家的積極性,鼓勵科學工作者創新的自信心,樹立敢為人先的意識。要允許失敗,不急于求成。繼續提倡和弘?quot;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鼓勵學術民主,積極開展科學評論,保障不同學術觀點的公開發表和爭論,使不同學術思想、觀點、學派之間能真正地進行平等競爭。
倡導基礎研究的創新文化,振興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要加強科研群體之間的協作和討論,同時加強對杰出人才個性、特殊性創造才能的理解、保護與支持。營造學術氣氛濃郁、有適當激勵機制、有利于學科交叉、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有利于創新的基礎研究環境。
11. 大力加強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要順應基礎研究的國際化趨勢,把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提高研究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要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的雙邊或多邊大型國際研究計劃。創造條件,大力支持由我國科學家創意并提出的、我們有一定優勢和特色的國際研究計劃。鼓勵我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國外的科研項目和國際學術組織的重要活動,我國的一些基礎研究項目和機構也要逐步對外開放,吸引外國科學家參加研究。鼓勵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任務的科學家能在國內外交叉工作。鼓勵我國在外留學人員以各種形式回國參加科學研究、培養青年人才、進行學術交流。支持在我國舉辦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鼓勵我國的研究機構在國際化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積極探索建立中外合作研究機構,積極支持在我國建立國際性的研究中心,條件成熟時也可在國外建立我國的研究機構。 12. 加強基礎研究支撐條件建設。大力提高我國基礎研究的裝備水平。結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的建設、調整和相關科技計劃的實施,促進國家重點科研基地的儀器設備更新,使之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為優秀科學家攀登世界高峰創造條件。加強科研儀器的自主研究開發,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要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促進科研支撐條件體系的資源共享、高效服務。加強圖書資料和數據信息方面的條件建設。采取措施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質量與水平,壓縮重復、低層次、低水平的期刊,集中力量,按照國際慣例和標準,辦好少數有國際影響的國內學術期刊。加快科學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礎數據、資料和信息的共享。
13. 增加投入,保持基礎研究持續穩定發展。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將有計劃地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增加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投入,加大對重點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在重要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進行開拓性的工作,保證少數重點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科研機構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所需的經費,在基建撥款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于重點科研基地和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
要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引導各級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特別是要鼓勵企業和個人設立各類資助基礎研究的基金,積極利用國際資金,形成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主、多元化資助基礎研究的格局。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省市,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結合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培養和鍛煉高層次科技人才,為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提高地方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要通過體制、機制、管理的改革和創新,努力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14. 加強科研隊伍的精神文明建設。要在科技界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熱愛科學、無私奉獻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團結協作的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開拓創新的精神,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學風,嚴肅認真的科學行為規范。提倡和鼓勵科學工作者潛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克服浮躁傾向,堅決反對弄虛作假、剽竊、浮夸、壓制學術民主等不端行為。
下一篇:長沙理工大學科技工作量計算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