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有學生3271人,其中團員2852人,團支部107個。自2016年獲評湖南省“五四紅旗團總支”以來,學院再接再厲,碩果累累:獲評全國“活力團支部”1個、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1支、全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1個、全國“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獎勵16項(含特等獎1項)、全國“創青春”創業大賽獎勵4項、“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獎勵7項(含金獎1項)、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等國家級科技競賽獎勵66項(含一等獎6項)。先后獲批立項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網絡文化精品建設項目、湖南省大學生特色成長輔導室建設項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思政研究項目、湖南省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出版思政專著2部,獲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優秀專著1部、湖南省思政理論課學習成果一等獎1項、湖南省各類競賽評比獎勵136項,2個集體(團隊)獲得省級以上表彰,丁丹老師獲評2019湖南省“三下鄉”優秀指導者。共青團工作的相關做法、成果被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教育報、中國大學生在線、紅網、湖南經視、新湖南等主流媒體報道64次。
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學院高舉團旗跟黨走,緊緊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持續增強共青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不斷提升組織力、引領力、服務力,凝聚起培養新時代新工科人才的青春力量。
一、增強先進性,提升組織力,讓基層“強”起來
學院始終以“五化”標準抓組織力建設,鞏固增強先進性。一是團支部設置標準化。設置83個班級團支部,3個學生社團團支部,實現團組織全覆蓋全引領。二是團組織生活正常化。每年召開“雙代會”,定期換屆。從2003年起按照“基礎+主題”模式開展思政教育,多年來開展了“我的中國夢”“我與祖國同奮進”“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戰‘疫’有我,做好自我”等主題團日,形成了“學院規劃——團支部落實——微支部線上展示”的工作體系。各團支部嚴格落實“三會兩制一課”制度。三是管理服務精細化。按規定做好考察入團、評優推優、團籍管理、團費收繳、關系接轉等工作,我院團員學社銜接率、轉出率均為100%,貧困團員資助率100%。四是工作制度體系化。團總支建立健全《電氣學院QQ群、微信群管理辦法》《電氣學院新媒體平臺管理辦法》《電氣學院王牌班級評選辦法》等工作制度7項。五是陣地建設的規范化。建設了團委學生會辦公室、團體輔導室、心理輔導室、新媒體工作室、宿舍團學活動室等工作陣地6間共計170m2。創新“智慧團建”,每班開通微信公眾號,建設66個網絡微支部,牢牢占領網絡陣地。
二、增強政治性,提升引領力,讓底色“亮”起來
學院團總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的重要指示,旗幟鮮明地抓引領力建設,鞏固增強政治性。一是紅色黨建文化引領青年。學院黨委重視團的工作,配強團委書記,落實正科級待遇。實施“青馬工程”,每年培訓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團學干部1100余人。實行“下班黨員”制度,指導班級團支部工作。學院團總支積極推薦優秀團員入黨,落實入黨積極分子崗位責任制,定崗定責,定期考核,在具體崗位上考察理想信念和工作能力。學院學生黨員比例為9.45%,高于全校平均水平。《菁菁校園黨旗紅》獲評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優秀專著。二是特色學院文化凝聚青年。常年開展“我們的榜樣”優秀大學生事跡報告會、“職慧”心晴有約心理素質訓練營、“電苑人文講壇”、“我們的校友”系列報告會、“不要等到畢業后”等十余項系列活動,每項活動舉辦3-5期,邀請知名學者、優秀校友、企業高管來校交流,拓展學生視野。常年舉辦電苑星播客、模擬招聘大賽、邏輯思維大賽、我要當學霸、挑戰演說家、迎新杯籃球賽、“E見傾新”迎新晚會等品牌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迎新晚會送書,畢業晚會送紀念冊,累計邀請450多名校友、企業、家長代表共同參與,團學活動走心入腦,搭建起“校企家”聯動育人平臺。三是彩色媒體文化吸引青年。團總支于2016年建設“網絡E家”微媒體工作室,運營“電光火時”“黨員E家”“EIE就業”“E家之研”4個微信公眾號,共發布原創文章15367篇,閱讀量達286萬人次,留言點贊量達16萬余人次。各班級團支部打造“文化早餐”、“我的大學我來說”、“書香有約”“電苑?愛家”等線上主題活動,吸引廣大青年學生熱情參與。團總支每年舉辦微媒體表彰大會,表彰“十佳微支部”、“十佳通訊員”,構建新媒體矩陣,助推網絡思政深入人心。“網絡E家”微媒體工作室獲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網絡文化精品建設項目。
三、增強群眾性,提升服務力,讓育人“活”起來
學院團總支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抓服務力建設,鞏固增強群眾性。一是抓實踐育人,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從2014年起,校企聯動共投入400多萬元,組織暑期“三下鄉”專業社會實踐活動,依托學院學科專業,組建學生團隊奔赴全國13個省(區、市),深入基層電力企業,開展電力文化體驗、電力一線操作、紅色文化考察等實踐活動。六年來,累計派出40支實踐隊伍1196名學生,與企業共建實踐基地52個,5次受邀在全國高校創業就業研討會、國家電網電力人才就業論壇上交流。二是抓科技育人,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組織“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電子設計大賽、人工智能+競賽等8項科技競賽,每年1600余人次參賽。學院于2019年投入70余萬元支持團委建設電工電子實訓和人工智能2個學生實踐創新平臺,建成當年即實現1563人次進入平臺實訓。五年來,我院學生在“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等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勵66項,省級獎勵136項,本科生考研錄取率從12%提升至26%。
四、凝聚青春力量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
黨有號召,團有行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院團總支負責全院3102名學生的健康打卡工作,建立健康臺賬,并成立戰“疫”先鋒隊,共有33名青年團員奮戰在家鄉疫情防控斗爭第一線,從事值班值守、消毒作業、入戶排查、指揮交通等工作。8名湖北籍學生黨員組成“湖北學生臨時黨支部”,帶領104名身居湖北的青年團員打好防控阻擊戰。由學生發明制造的“防疫機器人”投入使用,在學院教學樓和辦公樓進行定期消毒和流動測量體溫作業,大大節省了人力,降低了交叉感染風險。他們的事跡被人民日報(客戶端)、紅網、新湖南、邵陽日報、長沙團市委、永州電視臺等媒體報道,是共青團組織“三性”和“三力”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