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燭光映丹心
--記首屆湖南省教學奉獻獎獲得者李學罡老師
“奉獻廿五載,桃李滿天下;學貫中西方,天罡北斗名。” 他是一位風骨卓絕,虛懷若谷,渾身散發著知識光芒的智者;祥和而沉穩的笑容,沉淀著二十五年來默默奉獻的艱辛歷程,同時也昭示著一顆為教育事業殫精竭慮的丹心。他就是土本與建筑學院主授力學課程的教師—李學罡。
矢志追逐教師夢
從復旦大學畢業后,躊躇滿志的李學罡老師如愿分配到長沙理工大學(原長沙交通學院) 從事他向往的教育工作,開始了他人生新的場帆遠航。而這一切,并非偶然。
“當時選擇教育這條路子主要是受了我哥的影響,他是一名中學老師,深受鄉親們尊重,那時候我就特別羨慕教師這一職業,覺得他像他一樣成為一名教師是 件很高尚的事情。”為了實現自己的教師夢想,在大學里,李老師不僅認真學習專業知識, 還廣泛涉獵其他,讓自己具備了用知識和汗水實現理想的能力。“初上講臺的那刻真是既緊張又興奮。” 與我們再次分享著他成為教師那一刻的喜悅之情時, 李學罡老師的臉上仍舊掛滿了幸福的微笑。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與李老師的交流中,我們了解到他的教學之路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當時的長沙理工大學正處于起步發展中,規模小,學生數量少(僅僅2000余人),教學任務一般由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承擔, 新來的教師鮮有上課機會。而學校對于新老師的上崗要求也非常嚴格,必須通過一年的助教進修班考核才能正式投課。于是,已經身為“老師”他又多了一重身份--“學生”。 對于已是“教師”卻又還得做“學生”的他們來說,要重新放平心態、沉下心來融入到學生時代刻苦學習氛圍中去的確是件頗有難度的事情,但他堅持了下來。每天,他都來回奔波于各個課堂,豎起耳朵旁聽課;課后除了要研習老教師們的教學方法,吸納他們的教學經驗,還要認真翻閱各種版本的教材,李老師戲稱自己是“回爐再造”。除此之外,李老師每學期還得先后試講8次,主要講授老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最難講授、學生最不容易弄懂的內容,講完之后再根據考核組提出點評意見不斷改進授課技巧,提高教學水平。回憶那段時光,李老師直言“苦不堪言”,但他也坦言,正是這樣的磨礪,讓他逐步掌握了嫻熟的教學方法,熟知了學生接受知識、思考問題的特點,并在教學相長中不斷的豐富自我,追求卓越。正是在老前輩們的“傳幫帶”之下。讓他深到地感受到為師者嚴謹治學、寬厚待人的高尚品格,井在耳濡目染中孜孜以求。所有的這一切都為他日后站穩三尺講臺英定了堅實的基礎。
情傾教壇不言悔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然而,教師這一職業也是清貧的,一支粉筆、兩袖清風是教師真真實的寫照。在二十五年的從教生生涯中,李老師有很多機會去選擇優越的環境、優厚的薪酬,但面對每一次的“誘感”,他都毅然選擇了放棄。有一年,李老師受學校委派前往廣東花縣濟青高速公路從事技術主管工作。工作期間,他扎實的理論功底,務實的工作風,解決問題的突出能力獲得對方單位的高度好評。為此,清遠建筑公司鄭重向他提出長期聘用的要求,井開出了1000元以上的月素。而當時學校的工資每月還不到200元。“我制舍不下我的學生,想起那一雙雙滿含信任且對知識充滿渴求的眼睛,我會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豪情:為了你們,我要堅守在三尺講臺上,十年、二十年....”
“李老師對學生認真負責,將教書育人看做是一件重要且神圣的事!”這是一名學生對李老師的評價。從教二十多年來,他也一直是這么做的! 提起李老師的課,大家最深刻的印象便是: -支粉筆便能描繪出一 個完美的力學世界。“上課需要用的知識, 我已經全部裝在這里了。”李老師笑著說道。一句簡單的話語,背后卻暗含著無以言說的艱辛。每次上課前,他都會查閱大量最新資料與訊息,查閱各類版本的教材,準備例題,短短的一堂課,往往需要用幾節課甚至更多的時間來準備。在李老師看來,為人師者,既要對所教課程知識點爛熟于胸,將知識融會貫通,還要會教。他一直希望學生不僅要愛學習, 更要學會學習。為此他積極倡導學生要做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養成翻閱多種相關文獻資料的習慣,努力掌握好的學習方法,科學、高效地搞好學習。“李老師很注重課堂上的互動,經常詢問我們的想法,同時還引導我們自己進行探索式閱讀、理解。我學的是工程力學A,雖然海澀難懂,但聽過他的課后,就覺得容易多了。”力學系的胡同學笑著說。
從教以來,強烈的責任心促使李老師把教書育人內化為自身需要,于耕耘中尋找歡樂。1997年的教學評估,由于學校當時師資不足,承擔的教學任務有限,耽誤了學生不少課程。鑒于此種情況,李老師主動請纓,承擔起大部分的力學課程教學任務。超標的工作量使他沒有更多的時間搞學習、抓復習,因而失去了一次寶費的攻讀碩土的機會,但他從不后悔,“學生總能帶給我不斷的感動,給予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有一次李老師到廣州出差,一個名叫夏爭志的學生聽說后特地從幾百里外的工地趕來,只為了見老師一面,感謝他的悉心裁培,回想起這件事,李老師至今都感動不已。“逢年過節收到學生們的短信和電話。
是我最快樂的時候。”李老師欣慰地說。
悠悠歲月教改情
“從事課改工作,緣起于我校有幸成為清華大學一位知名教授當年獲批的包含60萬研究經費的教改課題的試點單位,后來因為試點成功,便轉化為課改項目的參與單位。”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但李學罡老師仍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當年自己踏上課程改革這條大道的點點滴滴。他認為,并不是我們中國人不具備創造力,而是我們盲目地按家長意愿,用違背少年兒童本性的“填鴨式”教育,將中國人的創造力扼殺在萌芽階段。中國的大學教育脫離社會實際,甚至將學生與社會隔離開,為教育而教育,為指標而指標。“教育很崇高,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在李老師看來,現代教育應探索有利于開發個性和潛能的人才培養。進行啟發式教學。于是,他以拓黨者的膽識和腳步,網進了教改的前沿。
李老師通過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喜好以及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結合自己二十多年來的教學心得,將教學改革的理念提煉為:教學內容的改革要注重豐富講課內容,減少知識的重復,精煉例題的講解;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注重提升學生創新能力,開拓創新精神,要結合工程實例講解,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賽促學;教學手段的改革要注重加強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讓課程考核方式多樣化,使學生真正掌握專業技能。
二十五年來,李老師在教師這個平凡而高尚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用敬業與執著詮釋奉獻的真諦,用愛心與行動為學生搭建夢想的舞臺,用激情與堅守演繹責任的內涵。他所獲得的榮譽也如散落在黑板下的粉筆灰一樣不斷的積累:他多次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先后獲得校級教學優秀獎、省校級教學成果獎; 2009 年獲評校級師德標兵; 2011 年先后獲得學校首屆教學奉獻獎、湖南省首屆教學奉獻獎。面對這些榮譽,李老師只是簡單地說,“我只想在平凡的崗位中找到自己的價值,用誠摯的愛灌溉明日的燦爛之花,感謝學校和社會給予我的榮譽。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
(采寫者:《長沙理工大學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