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長沙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暑假專業實踐團隊前往廣東省河源市開展調研,了解目前河源地區的配電網結構與發展趨勢,以及目前河源地區的新能源與電力發展情況。
電力技術助力農業生產
在南方電網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前往東源縣柳城鎮了解當地電力分配利用及發展情況。經過實地考察,隊員們了解到,柳城鎮利用現代電力科技,建設了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范基地,打造了一個集約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項目。
電力與自動化在這里廣泛應用,無人機(無人駕駛)能自動回機巢充電,出去除蟲滅殺、播種澆灌;新型的拖拉機不僅依靠電力,還有著無人駕駛的功能。稻米成熟后,利用電力機器加工,送入智能化冷庫,最后進一步加工、包裝,成為一袋袋優質的航空大米銷往世界各地。整個生產加工都充分利用了現代電力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有效促進了農業發展。


綠色能源帶動鄉村振興
東源縣黃村鎮積極響應“雙碳”號召,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利用光能、水能等綠色能源進行發電。
實踐隊員們來到水電站近距觀察水輪發電機組智能化控制設備。據工作人員講解,一臺500kw水輪發電機發出的電并網后,一個月的盈利大概是20萬元,十分可觀,且鎮上同等規模的小水電有很多,管理得當將會是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黃村鎮的大部分光伏太陽能多是光伏公司建的,租用用戶的屋頂,鎮上多數居民在屋頂建設光伏太陽能板,基本做到用電的自給自足,甚至用不完的電將上網。
此外,工作人員與實踐隊員們討論了東源縣電力發展的現存問題,如新型電力拖拉機如何推廣,如何增加擴建變壓器的容量帶來的經濟效益,如何就黃村鎮的地理環境高效利用光伏等等。實踐隊員針對末端電壓支撐等專業問題提出了可行的建議。
“通過實地考察和與當地電力行業專家的交流,我們不僅對河源的地理優勢和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新能源技術在當地的應用和推廣有了直觀的體驗。河源地區的電力發展不僅為當地經濟提供了強大動力,也為實現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我們對電力行業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并希望能夠將這次實踐的經驗和知識運用到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一名實踐隊員表示。


(文/董亞寧 圖/余國翔 一審/楚艷歌 二審/吳文斌 三審/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