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介紹
(一)專業定位
“電氣+金融”卓越班立足湖南,面向全國,服務電力行業。
(二)歷史沿革
“電氣+金融”卓越班開辦于2019年,依托國家一流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和國家一流專業金融專業辦學。
(三)特色優勢
“電氣+金融”卓越班實施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跨學科培養模式,將學生培養成同時掌握電氣工程和金融學兩個專業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備利用多學科知識對復雜電氣工程和相關金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具有電氣工程與金融專業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二、培養目標
遵循“德育為先、知識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主動適應國家、地方與行業的社會經濟及科技發展需要,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新意識,系統掌握電氣工程與金融學兩個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熟悉電氣工程和金融領域專業知識,具備電氣與金融結合的知識結構、前瞻的專業視野以及工程實踐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在電力系統、電力市場、電氣裝備制造業和科研院所從事系統運行、工程設計、生產制造、研究開發、工程管理和電力交易等方面工作,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和行業精英。
學生在畢業后5年左右達到以下目標:
(1)具有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通曉行業規則和國際慣例,能承擔社會、知識和環境背景下的道德責任;
(2)具備人文社科等多元文化素養,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熟悉從事電力市場工作所需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工程管理、經濟決策等知識;
(3)具備電氣和金融領域的知識結構、前瞻的專業視野和工程實踐能力,具有全球化的意識和國際視野,具有終身學習、適應發展的能力,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4)能夠運用電氣工程和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方法、技術,解決電力市場領域復雜工程問題;
(5)適應獨立和團隊工作環境,具備與同事和公眾有效溝通交流的能力,能夠獨立或領導團隊實施復雜工程項目的協調與管理;
(6)能夠從事電氣工程相關領域、特別是電力市場等領域的研究、設計、維護、管理等工作,具備勝任工程師或者相應職稱專業技術能力和條件。
三、培養規格
(一)學制
學制4年,最長學習年限6年。
(二)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學位(主修)和經濟學士學位(輔修)。
(三)畢業學分
學生畢業時要求修滿第一課堂168學分,第二課堂16學分,具體學分要求見表1。金融學輔修學位修滿52學分,共計220學分。
(四)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知識要求
1) 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掌握文學、歷史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藝術、心理學等知識。
2) 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掌握從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所需的微積分、微分方程、線性代數、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概率和數理統計、計算方法、物理、化學、工程制圖等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
3) 工程基礎知識。掌握從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所需的電路理論、電磁場理論、自動控制原理、微機原理及應用、程序設計應用基礎、電子技術、電機學理論等工程基礎知識。
4) 電氣工程專業知識。掌握從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所需的電力系統分析、發電廠電氣系統、繼電保護技術、高電壓技術、電力系統控制技術等專業知識。
5) 工具性知識。掌握數學、外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應用、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專業論文寫作等知識。
6) 法律與管理知識。掌握從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所需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工程管理、經濟決策知識。
2.能力要求
1) 問題分析能力。具備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電氣工程問題的能力。
2) 設計開發能力。具備針對復雜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的能力。
3) 科學研究能力。具備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的能力。
4) 使用現代工具能力。具備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
1) 團隊協助能力和國際視野。具有一定的溝通、人際交往、組織管理和項目管理能力,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2) 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3.素質要求
1) 人文素質。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
2) 身心素質。具備強健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3) 道德素質。具備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具備社會公德意識,具備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素質,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4) 專業素質。能夠綜合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對技術方案進行科學評價、合理選擇、正確決策,并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具有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
四、畢業要求及其實現途徑
(一)畢業要求
1.職業規范: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熱愛祖國,具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斗的志向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2.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3.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并通過文獻研究,識別、表達、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4.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電氣系統、單元(部件)或控制裝置,并能夠在設計環節體現創新意識,同時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5.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6.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7.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8.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9.個人和團隊: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在多學科背景中發揮作用的能力,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溝通: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等。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交流和合作。
11.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的基本知識,并能夠應用于多學科環境下的工程實踐中。
12.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二)實現途徑
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形式多樣的各類教學活動(包括理論教學、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第二課堂、課外科研與學科競賽活動、社會實踐等環節)來實現畢業要求,畢業要求及實現途徑見附件。
五、主干學科與交叉學科
電氣工程、應用經濟學。
六、課程體系及課程組成設置表
由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第二課堂四個類別和系列課程組成,課程設置見附件。
第二課堂必修16學分(見附件),包括:思政課課外實踐,學校統一安排的第二課堂課程與實踐環節,以及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科研、學科競賽等課外社會與科技活動。按照學校第二課堂管理辦法、創新創業學分認定轉換辦法,以學科競賽、科技活動、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成果申請學分。
七、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是本專業學生必修的重要課程,包括公共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等,本專業學生必須修讀、考核合格、獲得學分,才能畢業和授予學位。
輔修學位金融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微觀經濟學A、宏觀經濟學A、管理學原理、會計學原理B、金融學A、計量經濟學B、統計學A、商業銀行經營學、國際金融學、公司金融學、證券投資學A、金融風險管理、金融工程學
八、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工程訓練、認識實習、專業綜合實習、電工測試技術實驗、電子測試技術實驗、電工技術實習、電子技術綜合實踐、畢業實習、課程設計、公司金融模擬實驗、證券投資模擬實驗、畢業設計等。
(完整培養方案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