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院專家評審,下列項目擬定為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及測繪科學與技術領域研究基地2019年度開放基金資助項目,現予公示。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 類別 |
項 目 |
1 |
海藻酸鈣-凹凸棒土復合壁材瀝青自愈合膠囊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 |
重點 |
劉全濤 |
2 |
基于微觀交通流模型的高速公路移動瓶頸效應研究 |
重點 |
楊柳 |
3 |
飽和土-群樁-上部結構體系的耦合地震響應特性研究 |
重點 |
張石平 |
4 |
動載條件下層狀巖石各向異性響應特征及災變機理研究 |
重點 |
歐雪峰 |
5 |
基于新型熱電功能層的瀝青路面層位結構設計及耦合發電機制研究 |
重點 |
周洪宇 |
6 |
污泥灰合成沸石的溫拌瀝青混合料壓實特性研究 |
重點 |
于華洋 |
7 |
含泥化夾層的紅層軟巖公路邊坡孕災風險評估 |
重點 |
黃小城 |
8 |
機器學習的山區公路地質災害風險遙感評估 |
重點 |
譚劍波 |
9 |
基于自動駕駛感知的公路安全線性優化模型研究 |
重點 |
楊永紅 |
10 |
多源數據驅動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預測及事后時空影響研究 |
重點 |
王杰 |
11 |
山嶺地區道路邊坡穩定性GNSS單歷元監測技術研究 |
重點 |
鄧興升 |
12 |
瀝青混合料雙模量本構模型及基于足尺試驗路的實測驗證 |
重點 |
潘勤學 |
13 |
考慮鈣基礦物自轉變行為的鋼渣集料性能調控技術及其在瀝青混凝土中的適用性研究 |
重點 |
陳宗武 |
14 |
降雨條件下邊坡蠕滑破壞機理與預警模型研究 |
重點 |
范文臣 |
15 |
高陡坡體弱化條件下橋梁樁基群的力學響應及失穩傳遞機理研究 |
重點 |
陳璐 |
16 |
基于聲發射技術的冷再生混合料強度與疲勞損傷特性研究 |
重點 |
劉宏富 |
17 |
透水瀝青路面結構耐久性優化設計與及機理研究 |
重點 |
蔡軍 |
18 |
綠色路面水泥基材料-減縮型聚羧酸的設計合成與應用研究 |
重點 |
向順成 |
19 |
基于潮汐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紅樹林解譯方法 |
重點 |
夏清 |
20 |
時空變系數回歸變形分析與建模 |
重點 |
劉斌 |
21 |
非智能車換道干擾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控制 |
重點 |
高凱 |
22 |
考慮路面壽命及燃油消耗的卡車編隊隊列組織研究 |
重點 |
陳豐 |
23 |
基于廢棄食用油和廢舊橡膠粉高性能綠色瀝青制備關鍵技術與使用性能研究 |
重點 |
張冬梅 |
24 |
動荷載作用下含水軟弱結構面抗剪特性研究 |
重點 |
范祥 |
25 |
根土復合體強度試驗及抗滑機理研究 |
一般 |
杜鵬 |
26 |
考慮樁土相互作用的傾斜樁加固傾斜軟基研究 |
一般 |
李留璽 |
27 |
高等級公路瀝青路面二次熱再生技術研究 |
一般 |
姚曉光 |
28 |
斜樁加固含斷樁復合路基原理與設計理論研究 |
一般 |
周毅 |
29 |
交通量增長所致擁堵特性演化對橋梁效應極值的影響 |
一般 |
魯乃唯 |
30 |
高速公路項目戰略環境評價與治理研究:基于政府規制的視角 |
一般 |
翟瞾 |
31 |
新型排水材料H2Ri在路基土中的毛細阻隔機理研究 |
一般 |
郭一鵬 |
32 |
礦區農用地土壤重金屬鎘污染的遙感監測評價研究 |
一般 |
謝瓊 |
33 |
地基InSAR技術干涉測量中的誤差分析及改正研究 |
一般 |
徐龍輝 |
34 |
干濕循環下花崗巖殘積土強度劣化及路塹邊坡失穩機理研究 |
一般 |
高乾豐 |
35 |
多模式出行軌跡融合的道路/車道擁堵狀態精細識別 |
一般 |
黃金彩 |
36 |
互擾博弈交通環境下人車共享控制的駕駛行為模型以及擁堵緩解駕駛策略的研究 |
一般 |
劉理 |
37 |
重載交通荷載下臨近地鐵站基坑支護結構動力響應分析 |
一般 |
邱洪志 |
38 |
公路邊坡節理巖體斷裂力學性質及滑移破壞機理研究 |
一般 |
王飛 |
39 |
基于PolInSAR技術的公路邊坡植被與地形變化提取 |
一般 |
林東方 |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2019年11月15日
經學院專家評審,下列項目擬定為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及測繪科學與技術領域研究基地2019年度開放基金資助項目,現予公示。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 類別 |
項 目 |
1 |
海藻酸鈣-凹凸棒土復合壁材瀝青自愈合膠囊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 |
重點 |
劉全濤 |
2 |
基于微觀交通流模型的高速公路移動瓶頸效應研究 |
重點 |
楊柳 |
3 |
飽和土-群樁-上部結構體系的耦合地震響應特性研究 |
重點 |
張石平 |
4 |
動載條件下層狀巖石各向異性響應特征及災變機理研究 |
重點 |
歐雪峰 |
5 |
基于新型熱電功能層的瀝青路面層位結構設計及耦合發電機制研究 |
重點 |
周洪宇 |
6 |
污泥灰合成沸石的溫拌瀝青混合料壓實特性研究 |
重點 |
于華洋 |
7 |
含泥化夾層的紅層軟巖公路邊坡孕災風險評估 |
重點 |
黃小城 |
8 |
機器學習的山區公路地質災害風險遙感評估 |
重點 |
譚劍波 |
9 |
基于自動駕駛感知的公路安全線性優化模型研究 |
重點 |
楊永紅 |
10 |
多源數據驅動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預測及事后時空影響研究 |
重點 |
王杰 |
11 |
山嶺地區道路邊坡穩定性GNSS單歷元監測技術研究 |
重點 |
鄧興升 |
12 |
瀝青混合料雙模量本構模型及基于足尺試驗路的實測驗證 |
重點 |
潘勤學 |
13 |
考慮鈣基礦物自轉變行為的鋼渣集料性能調控技術及其在瀝青混凝土中的適用性研究 |
重點 |
陳宗武 |
14 |
降雨條件下邊坡蠕滑破壞機理與預警模型研究 |
重點 |
范文臣 |
15 |
高陡坡體弱化條件下橋梁樁基群的力學響應及失穩傳遞機理研究 |
重點 |
陳璐 |
16 |
基于聲發射技術的冷再生混合料強度與疲勞損傷特性研究 |
重點 |
劉宏富 |
17 |
透水瀝青路面結構耐久性優化設計與及機理研究 |
重點 |
蔡軍 |
18 |
綠色路面水泥基材料-減縮型聚羧酸的設計合成與應用研究 |
重點 |
向順成 |
19 |
基于潮汐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紅樹林解譯方法 |
重點 |
夏清 |
20 |
時空變系數回歸變形分析與建模 |
重點 |
劉斌 |
21 |
非智能車換道干擾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控制 |
重點 |
高凱 |
22 |
考慮路面壽命及燃油消耗的卡車編隊隊列組織研究 |
重點 |
陳豐 |
23 |
基于廢棄食用油和廢舊橡膠粉高性能綠色瀝青制備關鍵技術與使用性能研究 |
重點 |
張冬梅 |
24 |
動荷載作用下含水軟弱結構面抗剪特性研究 |
重點 |
范祥 |
25 |
根土復合體強度試驗及抗滑機理研究 |
一般 |
杜鵬 |
26 |
考慮樁土相互作用的傾斜樁加固傾斜軟基研究 |
一般 |
李留璽 |
27 |
高等級公路瀝青路面二次熱再生技術研究 |
一般 |
姚曉光 |
28 |
斜樁加固含斷樁復合路基原理與設計理論研究 |
一般 |
周毅 |
29 |
交通量增長所致擁堵特性演化對橋梁效應極值的影響 |
一般 |
魯乃唯 |
30 |
高速公路項目戰略環境評價與治理研究:基于政府規制的視角 |
一般 |
翟瞾 |
31 |
新型排水材料H2Ri在路基土中的毛細阻隔機理研究 |
一般 |
郭一鵬 |
32 |
礦區農用地土壤重金屬鎘污染的遙感監測評價研究 |
一般 |
謝瓊 |
33 |
地基InSAR技術干涉測量中的誤差分析及改正研究 |
一般 |
徐龍輝 |
34 |
干濕循環下花崗巖殘積土強度劣化及路塹邊坡失穩機理研究 |
一般 |
高乾豐 |
35 |
多模式出行軌跡融合的道路/車道擁堵狀態精細識別 |
一般 |
黃金彩 |
36 |
互擾博弈交通環境下人車共享控制的駕駛行為模型以及擁堵緩解駕駛策略的研究 |
一般 |
劉理 |
37 |
重載交通荷載下臨近地鐵站基坑支護結構動力響應分析 |
一般 |
邱洪志 |
38 |
公路邊坡節理巖體斷裂力學性質及滑移破壞機理研究 |
一般 |
王飛 |
39 |
基于PolInSAR技術的公路邊坡植被與地形變化提取 |
一般 |
林東方 |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2019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