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二十大“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號召,8月2日至4日交通學院“紅色公路”實踐團赴吉首市湘川公路(矮寨盤山公路地段)開展調研活動,探索公路發展歷程,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感悟交通奮斗精神。
探訪公路歷程 弘揚養路精神
為深入了解矮寨盤山公路的發展歷程,實踐團第一站到訪吉首市交通運輸局。座談會上,市交通運輸局領導班子與實踐團成員們展開深入交流。實踐團成員了解到為加快經濟發展,突破交通瓶頸,吉茶高速于2007年開始建設,矮寨大橋作為該高速的控制性工程,改變了湘西交通落后的狀況,提升了湘川、湘渝地區的交通運輸能力。
在吉首市公路建設養護中心,計劃股股長侯元容為成員們詳細介紹了矮寨公路的建設、治理和養護等情況,“近年來,養護中心多措并舉排查道路安全隱患,開展公路全面改善工程,鋪設彩色瀝青路面,筑牢道路安全防線。”侯元容還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向成員們講述了“養路人”的故事。養路人的故事震撼了每一位實踐團成員的心靈,讓成員們感受到養路人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寶貴精神,他們奉獻自身為生命護航,用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
鞏固脫貧成果 助力鄉村振興
為深入了解路橋建設對矮寨鎮發展的意義,實踐團來到矮寨鎮人民政府進行訪談,矮寨鎮政府黨委委員伍誠珵、文化站站長施云生和龍晨莉圍繞矮寨大橋的建設講述了矮寨鎮的振興模式與發展機遇。成員們從中了解到矮寨鎮圍繞主要的旅游項目,采取創新舉措,開發一系列特色產品,發展了茶旅模式,不少居民可以實現坐地經營,推動村集體經濟的增長。此外,矮寨鎮著力打造“個十百千萬工程”,展示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推廣苗族文化。對此,成員們提出還可以運用網絡媒介進行宣傳活動,助力苗族文化走出鄉鎮,邁向全世界。
追憶紅色印記 領會交通精神
僅六公里的矮寨公路,背后凝聚著無數交通人的心血。實踐團成員尋著紅色印記來到矮寨公路,此處坐落著“開路先鋒”銅像與“湘川公路死難員工公墓”。紀念碑與銅像不僅代表了筑路人的功績,更是顯現了他們在國家民族危難時期挺身而出的奉獻精神。實踐團成員懷著崇敬的態度瞻仰銅像,緬懷先烈,重溫這段英勇無畏的故事,深刻感悟筑路先輩鑿山開路的艱辛。
實踐團最后來到矮寨大橋,領略德夯大峽谷的自然風光,近距離感受大橋的宏偉景象,成員們倍感震撼,為我國先進的橋梁建造技術感到自豪。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成員們深刻體會到大橋建設的艱難歷程,建設者們不畏艱險,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這種大國工匠精神激勵著成員們將延續這種不懼挑戰的奮斗精神,將所學專業知識運用到國家的交通建設之中。
傾聽人民心聲 賦能文化傳承
與此同時,為了解大橋景區游客對矮寨公路紅色文化認同感現狀,實踐團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研。經調查分析,大多數游客對景區工作人員講授的紅色故事感興趣。在紅色文化宣傳形式上,有33%的游客認為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形式更有吸引力,26%的游客傾向于參加講座、研討、座談等形式的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在此基礎上,實踐團成員提出可以以矮寨大橋為核心,開拓完善紅色旅游路線,推進紅色文化研學基地建設。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實踐團充分挖掘了矮寨公路與大橋建設發展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深刻認識到交通建設對于社會發展、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作為新時代的交通青年,更應該繼承和發揚奮斗精神,為交通強國建設奉獻青春力量。
(文/周浩 吳清浩 朱子龍 圖/張夢 審/涂道勇)
為響應二十大“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號召,8月2日至4日交通學院“紅色公路”實踐團赴吉首市湘川公路(矮寨盤山公路地段)開展調研活動,探索公路發展歷程,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感悟交通奮斗精神。
探訪公路歷程 弘揚養路精神
為深入了解矮寨盤山公路的發展歷程,實踐團第一站到訪吉首市交通運輸局。座談會上,市交通運輸局領導班子與實踐團成員們展開深入交流。實踐團成員了解到為加快經濟發展,突破交通瓶頸,吉茶高速于2007年開始建設,矮寨大橋作為該高速的控制性工程,改變了湘西交通落后的狀況,提升了湘川、湘渝地區的交通運輸能力。
在吉首市公路建設養護中心,計劃股股長侯元容為成員們詳細介紹了矮寨公路的建設、治理和養護等情況,“近年來,養護中心多措并舉排查道路安全隱患,開展公路全面改善工程,鋪設彩色瀝青路面,筑牢道路安全防線。”侯元容還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向成員們講述了“養路人”的故事。養路人的故事震撼了每一位實踐團成員的心靈,讓成員們感受到養路人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寶貴精神,他們奉獻自身為生命護航,用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
鞏固脫貧成果 助力鄉村振興
為深入了解路橋建設對矮寨鎮發展的意義,實踐團來到矮寨鎮人民政府進行訪談,矮寨鎮政府黨委委員伍誠珵、文化站站長施云生和龍晨莉圍繞矮寨大橋的建設講述了矮寨鎮的振興模式與發展機遇。成員們從中了解到矮寨鎮圍繞主要的旅游項目,采取創新舉措,開發一系列特色產品,發展了茶旅模式,不少居民可以實現坐地經營,推動村集體經濟的增長。此外,矮寨鎮著力打造“個十百千萬工程”,展示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推廣苗族文化。對此,成員們提出還可以運用網絡媒介進行宣傳活動,助力苗族文化走出鄉鎮,邁向全世界。
追憶紅色印記 領會交通精神
僅六公里的矮寨公路,背后凝聚著無數交通人的心血。實踐團成員尋著紅色印記來到矮寨公路,此處坐落著“開路先鋒”銅像與“湘川公路死難員工公墓”。紀念碑與銅像不僅代表了筑路人的功績,更是顯現了他們在國家民族危難時期挺身而出的奉獻精神。實踐團成員懷著崇敬的態度瞻仰銅像,緬懷先烈,重溫這段英勇無畏的故事,深刻感悟筑路先輩鑿山開路的艱辛。
實踐團最后來到矮寨大橋,領略德夯大峽谷的自然風光,近距離感受大橋的宏偉景象,成員們倍感震撼,為我國先進的橋梁建造技術感到自豪。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成員們深刻體會到大橋建設的艱難歷程,建設者們不畏艱險,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這種大國工匠精神激勵著成員們將延續這種不懼挑戰的奮斗精神,將所學專業知識運用到國家的交通建設之中。
傾聽人民心聲 賦能文化傳承
與此同時,為了解大橋景區游客對矮寨公路紅色文化認同感現狀,實踐團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研。經調查分析,大多數游客對景區工作人員講授的紅色故事感興趣。在紅色文化宣傳形式上,有33%的游客認為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形式更有吸引力,26%的游客傾向于參加講座、研討、座談等形式的紅色主題教育活動。在此基礎上,實踐團成員提出可以以矮寨大橋為核心,開拓完善紅色旅游路線,推進紅色文化研學基地建設。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實踐團充分挖掘了矮寨公路與大橋建設發展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深刻認識到交通建設對于社會發展、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作為新時代的交通青年,更應該繼承和發揚奮斗精神,為交通強國建設奉獻青春力量。
(文/周浩 吳清浩 朱子龍 圖/張夢 審/涂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