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長沙理工大學交通學院赴湘西州立烈村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前往“精準扶貧”理念首倡地——花垣縣開展“初心強黨性,凝心聚合力”七一主題黨建活動,青葵路創團全體成員參與這次黨建活動。
為進一步探索農文旅融合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及農民增收的推動成效,在花垣縣古苗河大峽谷及邊城茶峒景區,團隊對其紅色旅游資源及開發模式展開了實地調研。伴隨著引入眼簾飛瀉而下的瀑布,團隊來到了古苗河大峽。當地充分利用屬地自然生態優勢,打造出鄉村旅游的“好風景”。團隊成員以參觀者的視角感受著當地自然風貌與產業經濟的密切聯系,其變生態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這一舉措,也為日后立烈村文旅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隨后,團隊到達邊城茶峒景區,實地參觀了劉鄧大軍渡江指揮所、毛主席語錄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舊址等紅色景點,并與當地村民交流,深入了解花垣“精準扶貧”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和紅色旅游文化傳承。
一天的實踐過去之后,實踐團成員結合當地發展特色,踴躍建言獻策:“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一項重要資源,更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和內在力量,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優勢、壯大特色。”立烈村村支部書記吳小金對各位成員的發言表示肯定:“各黨員干部要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從本次黨建活動中學習借鑒村產業發展的有效模式,持續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參與活動的團隊成員黃振說:“這次黨建活動讓團隊成員有機會了解鄉村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感受到了紅色文化對于一個地方的重要力量,我們不僅學到了許多紅色文化同時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深刻體會到自然之美與產業經濟和諧共生的真諦,鄉村振興之路,貴在挖掘特色,融合發展。希望今后能為祖國的鄉村振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本次黨建活動激發了成員們對于立烈村產業發展模式的新思考,深入探察了農文旅融合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及農民增收的推動成效,增強了成員們對當地情況的深入了解,并且使成員們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相信在黨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鄉村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
(文/蘇心怡 圖/黃振 一審/劉禹 二審/彭笠 三審/任志祥)
7月9日,長沙理工大學交通學院赴湘西州立烈村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前往“精準扶貧”理念首倡地——花垣縣開展“初心強黨性,凝心聚合力”七一主題黨建活動,青葵路創團全體成員參與這次黨建活動。
為進一步探索農文旅融合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及農民增收的推動成效,在花垣縣古苗河大峽谷及邊城茶峒景區,團隊對其紅色旅游資源及開發模式展開了實地調研。伴隨著引入眼簾飛瀉而下的瀑布,團隊來到了古苗河大峽。當地充分利用屬地自然生態優勢,打造出鄉村旅游的“好風景”。團隊成員以參觀者的視角感受著當地自然風貌與產業經濟的密切聯系,其變生態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這一舉措,也為日后立烈村文旅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隨后,團隊到達邊城茶峒景區,實地參觀了劉鄧大軍渡江指揮所、毛主席語錄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舊址等紅色景點,并與當地村民交流,深入了解花垣“精準扶貧”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和紅色旅游文化傳承。
一天的實踐過去之后,實踐團成員結合當地發展特色,踴躍建言獻策:“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一項重要資源,更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和內在力量,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優勢、壯大特色。”立烈村村支部書記吳小金對各位成員的發言表示肯定:“各黨員干部要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從本次黨建活動中學習借鑒村產業發展的有效模式,持續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參與活動的團隊成員黃振說:“這次黨建活動讓團隊成員有機會了解鄉村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感受到了紅色文化對于一個地方的重要力量,我們不僅學到了許多紅色文化同時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深刻體會到自然之美與產業經濟和諧共生的真諦,鄉村振興之路,貴在挖掘特色,融合發展。希望今后能為祖國的鄉村振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本次黨建活動激發了成員們對于立烈村產業發展模式的新思考,深入探察了農文旅融合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及農民增收的推動成效,增強了成員們對當地情況的深入了解,并且使成員們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相信在黨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鄉村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
(文/蘇心怡 圖/黃振 一審/劉禹 二審/彭笠 三審/任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