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交通學院于云塘校區工科二號樓B-301舉行“一帶一路大國范,砥礪前行交通人”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分享會。交通學院黨委副書記田上,團委書記、學工辦輔導員陳璐莎出席本次會議。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及部分學生骨干也悉數到場。本次會議由組織部安瑤琪主持。
本次分享會以“一帶一路大國范,砥礪前行交通人”為主題,對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以及暑期優秀讀書筆記進行表彰和展示。會議中,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對其社會實踐成果進行展示,分享心得體會以及實踐經驗,向同學們提出了一些實踐思路與創新想法。
赴深圳德邦快遞暑期社會實踐團、義務支教暑期社會實踐團、交通調查暑期社會實踐團、歷史成就觀察暑期社會實踐團、長沙理工大學蜂巢團隊、科技支農幫扶暑期社會實踐團、赴馬來西亞沙巴大學長期研學團和”四好農村路”暑期社會實踐團作為專項三下鄉實踐團隊依次分享并展示實踐成果。其中,長沙理工大學蜂巢團隊對農村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提出切實的扶貧建議,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與支持。赴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何仙姑村四好農村路暑期社會實踐團則聚焦于農村道路,了解農村道路的規劃建設、養護等方面的內容,發現農村道路的建設難點,提出農村道路建設意見。隨后,非專項學生團隊帶來分享。走進鄉鎮,探查農村道路團隊通過多方面的調查,進行了農村道路調研。暮新云村及各成員家鄉道路調研團隊也進行了農村道路調研,研究了農村道路現存的問題。
在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展示后,李為濤和張慧琳進行他們的優秀讀書筆記分享。其中,張慧琳通過《初心和使命》一書帶大家重溫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激勵交通青年們守初心、擔使命,用青春筑牢復興之夢,同與祖國共奮進。
分享結束后,田上發表講話,他針對各團隊實踐項目突出三點建議:第一,要明確實踐導向,為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第二,在數據時代中,要對接當地相關部門取得第一手材料;第三,加強宣傳的同時將實踐團隊的亮點突出。最后,田上為社會實踐優秀團體和個人頒獎。
交通學院2019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自六月開始籌備,直至現在后續工作仍在進行,活動分為社會實踐和讀書筆記兩大類,社會實踐形式包括實地調研、校友訪談等,實踐覆蓋多個省內城市,同時輻射深圳、廣州、福州、西安、鄭州、長春、等省外城市,甚至在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交通青年的身影。在院宣傳部、新媒體配合下,實踐成果被紅網、新湖南、中國大學生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其中社會媒體共計89篇、校官媒17篇,交通青年走出長理,走向社會,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
(文/陳璐莎 韓雨晶 圖/劉思楊 審/田上)
11月8日晚,交通學院于云塘校區工科二號樓B-301舉行“一帶一路大國范,砥礪前行交通人”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分享會。交通學院黨委副書記田上,團委書記、學工辦輔導員陳璐莎出席本次會議。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及部分學生骨干也悉數到場。本次會議由組織部安瑤琪主持。
本次分享會以“一帶一路大國范,砥礪前行交通人”為主題,對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以及暑期優秀讀書筆記進行表彰和展示。會議中,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對其社會實踐成果進行展示,分享心得體會以及實踐經驗,向同學們提出了一些實踐思路與創新想法。
赴深圳德邦快遞暑期社會實踐團、義務支教暑期社會實踐團、交通調查暑期社會實踐團、歷史成就觀察暑期社會實踐團、長沙理工大學蜂巢團隊、科技支農幫扶暑期社會實踐團、赴馬來西亞沙巴大學長期研學團和”四好農村路”暑期社會實踐團作為專項三下鄉實踐團隊依次分享并展示實踐成果。其中,長沙理工大學蜂巢團隊對農村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提出切實的扶貧建議,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與支持。赴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何仙姑村四好農村路暑期社會實踐團則聚焦于農村道路,了解農村道路的規劃建設、養護等方面的內容,發現農村道路的建設難點,提出農村道路建設意見。隨后,非專項學生團隊帶來分享。走進鄉鎮,探查農村道路團隊通過多方面的調查,進行了農村道路調研。暮新云村及各成員家鄉道路調研團隊也進行了農村道路調研,研究了農村道路現存的問題。
在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展示后,李為濤和張慧琳進行他們的優秀讀書筆記分享。其中,張慧琳通過《初心和使命》一書帶大家重溫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激勵交通青年們守初心、擔使命,用青春筑牢復興之夢,同與祖國共奮進。
分享結束后,田上發表講話,他針對各團隊實踐項目突出三點建議:第一,要明確實踐導向,為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第二,在數據時代中,要對接當地相關部門取得第一手材料;第三,加強宣傳的同時將實踐團隊的亮點突出。最后,田上為社會實踐優秀團體和個人頒獎。
交通學院2019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自六月開始籌備,直至現在后續工作仍在進行,活動分為社會實踐和讀書筆記兩大類,社會實踐形式包括實地調研、校友訪談等,實踐覆蓋多個省內城市,同時輻射深圳、廣州、福州、西安、鄭州、長春、等省外城市,甚至在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交通青年的身影。在院宣傳部、新媒體配合下,實踐成果被紅網、新湖南、中國大學生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其中社會媒體共計89篇、校官媒17篇,交通青年走出長理,走向社會,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
(文/陳璐莎 韓雨晶 圖/劉思楊 審/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