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最近最好的2019中文,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

培養方案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培養方案 > 正文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高等教育教學和人才成長規律,秉承“博學、力行、守正、拓新”校訓精神,堅持“德育為先、知識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突出科教融匯,夯實科學教育根基,彰顯工程教育特色,主動適應行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工程倫理觀、堅實的專業基礎、突出的工程實踐能力、強烈的創新意識、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溝通與自適應能力,具備復雜工程問題研究分析和設計開發能力,能在公路、鐵路、城市道路、機場及相關行業,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科研、檢測、造價、咨詢、運營管理等相關工作,成為“底色亮、實踐強、善創新、敢擔當”特質鮮明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

畢業后經過 5 年左右實踐工作的鍛煉,具備勝任工程師或者相應職稱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條件: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堅守職業道德,積極服務國家和社會; 

2)能從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等相關領域項目的技術方案設計與生產、組織實施與質量監督、技術咨詢與工程管理;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能進行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科學問題的研究; 

3)具備良好的組織、管理和溝通能力,擔任技術及管理骨干的角色,可承擔社會經濟、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4)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具備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能夠參與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項目,并獨立完成部分工作,取得創新成果;

5)重視溝通交流,能夠融入團隊,具有組織、管理和決策能力,具備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能力,能接受和應對新技術、新事物和新問題帶來的挑戰,具有引領團隊適應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能力。

二、培養規格

(一)知識要求

1、工具性知識要求:要求學生掌握數學、外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應用、文獻檢索、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專業論文寫作等知識。

2、專業性知識要求: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要求: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藝術、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邏輯學等知識;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包括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生態環境科學、能源科學等知識;要求學生熟悉專業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包括力學、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工程管理等知識。

4、管理與法律知識要求: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管理學知識,包括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知識;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包括與工程建設、管理關系密切的民商法學、經濟法、稅法等知識。

(二)能力要求

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地自我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具有將專業理論與知識融會貫通,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利用創造性思維方法開展科學研究和就業創業實踐的創新能力;具有較強的漢語寫作和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三)素質要求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與體質。

三、專業特色及實現途徑

(一)專業特色

本專業是我校最早開設的本科專業之一,始于1979年的“公路工程”本科專業,先后定名為“公路工程”、“公路、城市道路與機場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方向)”等,2018年獲教育部批準作為獨立專業進行招生和培養。

在近四十年的辦學歷程中,本專業及方向先后獲批“國家特色專業”、“湖南省重點專業”,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龍教授領軍,國家級教學團隊為支撐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專業所依托的“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是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和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有“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交通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為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培養了近萬名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是我國公路交通領域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依托“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雄厚實力,主動對接新工科建設要求,實施“專業基礎+方向模塊”的培養模式改革,強化數理基礎,拓展國際視野,努力培養適應未來交通事業發展需要的卓越人才。

(二)實現途徑

1、學科建設引領專業發展。以“交通運輸工程”和“土木工程”等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為核心,通過學科輻射和交叉,促進和帶動本專業發展。

2、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由工程院院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外聘技術專家構成的專業教學團隊。要求青年教師博士化、國際化、工程化,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管理方法,掌握專業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提高實踐能力,擴展視野。

3、加強實驗室建設。加強以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為代表的國家級與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為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展開大學生創新型實驗計劃項目與創新性學習提供完善的試驗條件。

4、堅持產學研相結合,以科研促教學。在科研和工程技術服務中緊密結合教育教學的需要,利用中國交建、湖南路橋等優秀實習基地,開展校企合作,使本科生及早參與科研與工程實踐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研究興趣。

四、畢業要求與保障措施

(一)畢業要求

1. 思想與身心健康: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熱愛祖國,具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斗的志向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同時具有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品質及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2.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3.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4.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5.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6.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7.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8.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9.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10.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1.溝通: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2.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3.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二)保障措施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能力培養實現矩陣

序號

畢業要求

教學過程

1

思想與身心健康: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熱愛祖國,具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斗的志向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同時具有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品質及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課程:思想道德修養及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軍事理論、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等。

課外: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黨建活動、文體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志愿義工、公益勞動等。

實踐: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校外企業實習、各類社會實踐等。

2

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計算機與程序設計基礎、畫法幾何、土木工程制圖、土木工程概論、材料力學、大學物理、基礎工程、道路勘測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施工、路面養護管理與維修技術、土木工程材料、測量學、結構力學、土力學、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地質、水力學、工程經濟、鋼結構設計原理。

課外:博士論壇、學術講座、第二課堂、各類社會實踐、校外企業專家專題講座、學科競賽、學生社團活動等。

實踐:課程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

3

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課程:高等數學、理論力學、計算機與程序設計基礎、畫法幾何、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大學物理、土木工程制圖、測量學、土木工程概論、基礎工程、道路勘測設計、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測量學、土力學、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地質、水力學、橋涵水文、工程經濟、鋼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復合材料。

課外:結構模型大賽、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學術講座、第二課堂等

實踐:校外企業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設計、創新實驗、參與導師科研課題、發表論文等。

4

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課程:土木工程概論、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與概預算、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地質、水力學、橋涵水文、工程經濟、鋼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復合材料、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

課外:結構模型大賽、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參與導師科研課題、學術講座、第二課堂等。

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學生自主科研項目、專項工程設計等。

5

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課程:土木工程概論、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與概預算、構設計原理、工程地質、水力學、橋涵水文、工程經濟、鋼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復合材料、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大學物理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實驗、測量學實驗、工程力學實驗、結構試驗、土力學實驗、路基路面試驗檢測技術等

課外:博士論壇、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參與導師科研課題、學術講座、第二課堂等

實踐: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專業論文翻譯、專項工程設計、學生自主科研項目、畢業設計、課程設計等

6

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課程:程序設計應用基礎、仿真軟件MatLab及應用、大數據原理與應用、計算機與程序設計基礎、畫法幾何、土木工程制圖、土木工程材料、公路交通環境工程等

課外:學術講座、第二課堂、各類社會實踐、校外企業專家專題講座、學科競賽、學生社團活動等
  實踐:小型工程計算與應用軟件、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

7

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課程:土木工程概論、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與概預算、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國際土木工程項目管理、路面管理與養護維修技術、土木工程材料、公路交通環境工程。

課外:博士論壇、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參與導師科研課題、學術講座、第二課堂等
  實踐:校外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設計、創新實驗、參與導師科研課題、發表論文等。

8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課程:土木工程材料、公路交通環境工程、土木工程學學科前沿、土木工程概論。

課外:學術講座、第二課堂、各類社會實踐、校外企業專家專題講座、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學生社團活動、博士論壇等。

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

9

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課程:大學生創業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軍事理論、體育、土木工程學學科前沿、土木工程概論。

課外:學術講座、第二課堂、學生社團活動、各類社會實踐。

實踐: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

10

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課程:大學物理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實驗、測量學實驗、工程力學實驗、結構試驗、土力學實驗、大學生創業基礎、路基路面試驗檢測技術。

課外:大學生學習方法、學術講座、學生社團活動、各類社會實踐等。

實踐: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大學生創新性實驗、校外企業實習、畢業實習、專業模塊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11

溝通: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課程:綜合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閱讀與寫作、大學應用語文、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學習方法、專業英語、國際土木工程概論、土木工程項目管理等。

課外:英語角、第二課堂、黨建活動、文體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志愿義工、公益勞動。

實踐: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校外企業實習、各類社會實踐等。

12

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課程:工程經濟、土木工程項目管理、建設項目策劃與管理、公路工程經濟評價與決策分析、公路交通環境工程、交通工程、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課外:校內外教授論壇、校外企業專家專題講座、博士論壇、學術講座、學生社團活動、各類社會實踐。

實踐:社會實踐、校外企業實習、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等。

13

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課程:大學生創業基礎、基礎工程、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學、結構設計原理、鋼結構設計原理、數學建模與工程計算、大學物理、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工程力學
  課外:學術講座、各種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

實踐:所有實踐環節、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創新實驗、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

五、主干學科

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

六、修業年限

基本修業年限4年,最長學習年限6年。

七、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學位。

八、畢業學分

學生畢業時要求修滿168學分,其中6學分用于修讀全校通識教育類選修課。

畢業學分168

理論教學:   127學分(75.6%

必修:86.5學分(51.5%

選修:40.5學分(24.1%

全校通識教育類選修課:6學分(3.6%

其他選修課:32.5學分(20.5%

集中實踐教學環節:41學分(24.4%

第二課堂≥14學分

備注1:全校通識教育類選修課至少修讀6學分。

備注2:其他選修課是指除全校通識教育類選修課以外的所有選修課(含限選課)。

九、核心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水力學、測量學、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質、土木工程概況、土木工程制圖、基礎工程、施工組織與概預算、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結構設計原理、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測設計、橋梁工程、隧道工程等。

十、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認識實習、測量實習、工程地質實習、生產實習、大學物理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實驗、工程力學實驗、土工試驗、土力學實驗、結構試驗、勘測或房屋建筑類課程設計、結構類課程設計、工程基礎類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十一、第二課堂活動要求

學生至少獲得14學分方可畢業(五年制學生至少獲得16學分方可畢業)。第二課堂活動學分認定見《長沙理工大學本科生第二課堂學分管理辦法》(長理工大教[2013]16號),其中“大學生學習方法指導”(0.5學分,必修,考查,第一學期)、“大學生衛生與健康”(0.5學分,選修,考查,第一學期)、“大學生創業基礎”(2學分,必修,考查,第三學期至第六學期)、“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2學分,必修,考查,1-4學年),“形勢與政策”(2學分,必修,考查,1-4學年)、思政系列課程課外實踐(5學分,必修,考查,)、畢業教育(0.5分,1周,必修,考查)等課學分與“創新實驗”、“發表的論文”、“獲得專利”、“自主創業”都計入第二課堂學分。

十二、指導性教學進程計劃(見附件1)

十三、輔修專業、雙學士學位教學計劃(見附件3、附件4)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萬家麗南路二段960號
郵編:410114
電話:0731-85258575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學院 版權所有
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培養方案 / 正文
培養方案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
發布日期:2020年04月25日 來源: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高等教育教學和人才成長規律,秉承“博學、力行、守正、拓新”校訓精神,堅持“德育為先、知識為本,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突出科教融匯,夯實科學教育根基,彰顯工程教育特色,主動適應行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工程倫理觀、堅實的專業基礎、突出的工程實踐能力、強烈的創新意識、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溝通與自適應能力,具備復雜工程問題研究分析和設計開發能力,能在公路、鐵路、城市道路、機場及相關行業,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科研、檢測、造價、咨詢、運營管理等相關工作,成為“底色亮、實踐強、善創新、敢擔當”特質鮮明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

畢業后經過 5 年左右實踐工作的鍛煉,具備勝任工程師或者相應職稱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條件: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堅守職業道德,積極服務國家和社會; 

2)能從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等相關領域項目的技術方案設計與生產、組織實施與質量監督、技術咨詢與工程管理;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能進行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科學問題的研究; 

3)具備良好的組織、管理和溝通能力,擔任技術及管理骨干的角色,可承擔社會經濟、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4)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具備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能夠參與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項目,并獨立完成部分工作,取得創新成果;

5)重視溝通交流,能夠融入團隊,具有組織、管理和決策能力,具備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能力,能接受和應對新技術、新事物和新問題帶來的挑戰,具有引領團隊適應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能力。

二、培養規格

(一)知識要求

1、工具性知識要求:要求學生掌握數學、外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應用、文獻檢索、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專業論文寫作等知識。

2、專業性知識要求: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要求: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藝術、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邏輯學等知識;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包括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生態環境科學、能源科學等知識;要求學生熟悉專業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包括力學、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工程管理等知識。

4、管理與法律知識要求: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管理學知識,包括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知識;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包括與工程建設、管理關系密切的民商法學、經濟法、稅法等知識。

(二)能力要求

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地自我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具有將專業理論與知識融會貫通,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利用創造性思維方法開展科學研究和就業創業實踐的創新能力;具有較強的漢語寫作和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三)素質要求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心理與體質。

三、專業特色及實現途徑

(一)專業特色

本專業是我校最早開設的本科專業之一,始于1979年的“公路工程”本科專業,先后定名為“公路工程”、“公路、城市道路與機場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方向)”等,2018年獲教育部批準作為獨立專業進行招生和培養。

在近四十年的辦學歷程中,本專業及方向先后獲批“國家特色專業”、“湖南省重點專業”,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龍教授領軍,國家級教學團隊為支撐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專業所依托的“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是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和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有“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交通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為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培養了近萬名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是我國公路交通領域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依托“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雄厚實力,主動對接新工科建設要求,實施“專業基礎+方向模塊”的培養模式改革,強化數理基礎,拓展國際視野,努力培養適應未來交通事業發展需要的卓越人才。

(二)實現途徑

1、學科建設引領專業發展。以“交通運輸工程”和“土木工程”等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為核心,通過學科輻射和交叉,促進和帶動本專業發展。

2、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由工程院院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外聘技術專家構成的專業教學團隊。要求青年教師博士化、國際化、工程化,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管理方法,掌握專業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提高實踐能力,擴展視野。

3、加強實驗室建設。加強以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為代表的國家級與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為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展開大學生創新型實驗計劃項目與創新性學習提供完善的試驗條件。

4、堅持產學研相結合,以科研促教學。在科研和工程技術服務中緊密結合教育教學的需要,利用中國交建、湖南路橋等優秀實習基地,開展校企合作,使本科生及早參與科研與工程實踐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研究興趣。

四、畢業要求與保障措施

(一)畢業要求

1. 思想與身心健康: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熱愛祖國,具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斗的志向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同時具有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品質及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2.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3.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4.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5.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6.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7.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8.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9.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10.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1.溝通: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2.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13.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二)保障措施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能力培養實現矩陣

序號

畢業要求

教學過程

1

思想與身心健康: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熱愛祖國,具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而奮斗的志向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同時具有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品質及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課程:思想道德修養及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軍事理論、體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等。

課外: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黨建活動、文體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志愿義工、公益勞動等。

實踐: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校外企業實習、各類社會實踐等。

2

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計算機與程序設計基礎、畫法幾何、土木工程制圖、土木工程概論、材料力學、大學物理、基礎工程、道路勘測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施工、路面養護管理與維修技術、土木工程材料、測量學、結構力學、土力學、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地質、水力學、工程經濟、鋼結構設計原理。

課外:博士論壇、學術講座、第二課堂、各類社會實踐、校外企業專家專題講座、學科競賽、學生社團活動等。

實踐:課程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

3

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課程:高等數學、理論力學、計算機與程序設計基礎、畫法幾何、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大學物理、土木工程制圖、測量學、土木工程概論、基礎工程、道路勘測設計、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測量學、土力學、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地質、水力學、橋涵水文、工程經濟、鋼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復合材料。

課外:結構模型大賽、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學術講座、第二課堂等

實踐:校外企業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設計、創新實驗、參與導師科研課題、發表論文等。

4

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課程:土木工程概論、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與概預算、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地質、水力學、橋涵水文、工程經濟、鋼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復合材料、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

課外:結構模型大賽、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參與導師科研課題、學術講座、第二課堂等。

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學生自主科研項目、專項工程設計等。

5

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課程:土木工程概論、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與概預算、構設計原理、工程地質、水力學、橋涵水文、工程經濟、鋼結構設計原理、工程復合材料、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大學物理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實驗、測量學實驗、工程力學實驗、結構試驗、土力學實驗、路基路面試驗檢測技術等

課外:博士論壇、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參與導師科研課題、學術講座、第二課堂等

實踐: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專業論文翻譯、專項工程設計、學生自主科研項目、畢業設計、課程設計等

6

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課程:程序設計應用基礎、仿真軟件MatLab及應用、大數據原理與應用、計算機與程序設計基礎、畫法幾何、土木工程制圖、土木工程材料、公路交通環境工程等

課外:學術講座、第二課堂、各類社會實踐、校外企業專家專題講座、學科競賽、學生社團活動等
  實踐:小型工程計算與應用軟件、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

7

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課程:土木工程概論、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與概預算、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國際土木工程項目管理、路面管理與養護維修技術、土木工程材料、公路交通環境工程。

課外:博士論壇、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參與導師科研課題、學術講座、第二課堂等
  實踐:校外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設計、創新實驗、參與導師科研課題、發表論文等。

8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課程:土木工程材料、公路交通環境工程、土木工程學學科前沿、土木工程概論。

課外:學術講座、第二課堂、各類社會實踐、校外企業專家專題講座、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學生社團活動、博士論壇等。

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

9

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課程:大學生創業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軍事理論、體育、土木工程學學科前沿、土木工程概論。

課外:學術講座、第二課堂、學生社團活動、各類社會實踐。

實踐:創新性試驗、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專業認識實習報告、專項調研報告、專業實習報告、畢業實習報告。

10

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課程:大學物理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實驗、測量學實驗、工程力學實驗、結構試驗、土力學實驗、大學生創業基礎、路基路面試驗檢測技術。

課外:大學生學習方法、學術講座、學生社團活動、各類社會實踐等。

實踐: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大學生創新性實驗、校外企業實習、畢業實習、專業模塊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11

溝通: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課程:綜合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閱讀與寫作、大學應用語文、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學習方法、專業英語、國際土木工程概論、土木工程項目管理等。

課外:英語角、第二課堂、黨建活動、文體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志愿義工、公益勞動。

實踐: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校外企業實習、各類社會實踐等。

12

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課程:工程經濟、土木工程項目管理、建設項目策劃與管理、公路工程經濟評價與決策分析、公路交通環境工程、交通工程、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課外:校內外教授論壇、校外企業專家專題講座、博士論壇、學術講座、學生社團活動、各類社會實踐。

實踐:社會實踐、校外企業實習、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等。

13

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課程:大學生創業基礎、基礎工程、路基路面工程、橋梁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學、結構設計原理、鋼結構設計原理、數學建模與工程計算、大學物理、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工程力學
  課外:學術講座、各種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

實踐:所有實踐環節、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創新實驗、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

五、主干學科

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

六、修業年限

基本修業年限4年,最長學習年限6年。

七、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學位。

八、畢業學分

學生畢業時要求修滿168學分,其中6學分用于修讀全校通識教育類選修課。

畢業學分168

理論教學:   127學分(75.6%

必修:86.5學分(51.5%

選修:40.5學分(24.1%

全校通識教育類選修課:6學分(3.6%

其他選修課:32.5學分(20.5%

集中實踐教學環節:41學分(24.4%

第二課堂≥14學分

備注1:全校通識教育類選修課至少修讀6學分。

備注2:其他選修課是指除全校通識教育類選修課以外的所有選修課(含限選課)。

九、核心課程

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水力學、測量學、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質、土木工程概況、土木工程制圖、基礎工程、施工組織與概預算、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結構設計原理、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測設計、橋梁工程、隧道工程等。

十、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認識實習、測量實習、工程地質實習、生產實習、大學物理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實驗、工程力學實驗、土工試驗、土力學實驗、結構試驗、勘測或房屋建筑類課程設計、結構類課程設計、工程基礎類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十一、第二課堂活動要求

學生至少獲得14學分方可畢業(五年制學生至少獲得16學分方可畢業)。第二課堂活動學分認定見《長沙理工大學本科生第二課堂學分管理辦法》(長理工大教[2013]16號),其中“大學生學習方法指導”(0.5學分,必修,考查,第一學期)、“大學生衛生與健康”(0.5學分,選修,考查,第一學期)、“大學生創業基礎”(2學分,必修,考查,第三學期至第六學期)、“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2學分,必修,考查,1-4學年),“形勢與政策”(2學分,必修,考查,1-4學年)、思政系列課程課外實踐(5學分,必修,考查,)、畢業教育(0.5分,1周,必修,考查)等課學分與“創新實驗”、“發表的論文”、“獲得專利”、“自主創業”都計入第二課堂學分。

十二、指導性教學進程計劃(見附件1)

十三、輔修專業、雙學士學位教學計劃(見附件3、附件4)


版權所有?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學院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萬家麗南路二段960號
郵編:410114電話:0731-85258575
  • <samp id="20me8"></samp>
    <fieldset id="20me8"><var id="20me8"></var></fiel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