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長沙理工大學主辦的第五屆中歐功能性路面學術研討會在長沙理工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召開。本次研討會為期10月27號、28號兩天,會議分別設置了“綠色路面技術”、“耐久性路面技術”及“安全與智能路面技術”三個分會場。
分會場一:綠色路面
“綠色路面技術”分會場由桑德拉?埃爾肯斯、錢國平、李平等教授主持。會議邀請了來自東南大學孫立軍教授及長沙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華東大學、河海大學等20所高校的30名專家。本次主題主要從瀝青的回收再生利用和保存、材料及綠色養護技術三個角度進行闡述。
一、永恒的主題——瀝青的回收再利用和保存
Sandra Erkens主要介紹了瀝青混合料在高水平下的老化機理和研究。李明亮及仰建崗教授何兆益、吳建濤教授分別為在場學者們介紹了關于熱再生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及論述了利用RAP離散性分析分析其理論最大相對密度。
二、綠色路面,材料是關鍵
李九蘇教授對“反應性液體瀝青混合料再生路面的研究”做了詳細分析報告,從相關評價指標上論證了RLA的優點。郭乃勝、季節、李波、王杰、朱崇政、王昊鵬教授針對SBS改性瀝青、乳化瀝青、橡膠瀝青等改性瀝青的相關研究展開介紹。羅雪、冷真教授介紹了關于瀝青混合料的性能的研究。
三、養護技術很關鍵
研討會上,徐劍主要突出強調養護技術如何適應智能環境的問題。Sandra Erkens也對“預防性路面維護和修復”進行研究提出了新的維護方法。Inge Van Vilsteren則介紹了新型材料OESA的性能及前景。
此外,孫立軍教授以“基于性能的瀝青混合料設計方法研究”為主題介紹了當前如何設計瀝青混合料及相關研究,指出傳統的絕對指標存在的問題。
分會場二:耐久性路面
耐久性路面分會場,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王大為、長沙理工大學關宏信等教授主持,會議邀請了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大連理工、等19所高校科研究所的30名專家進行了專題報告。報告主題圍繞主題,分別就路面的破壞、瀝青的疲勞性和自愈性、路面行為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來自得雷斯頓工業大學的Michael Kaliske和Ronny Behnke利用有限元方法來模擬瀝青路面與滾動輪胎之間的作用,通過建立輪胎與路面間的三維數值模型來分析瀝青路面在承受周期性荷載的作用下的力學響應。華中科技大學的周吳軍在會議上闡述了在耐久性路面結構中普遍使用的雙層連續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的路用性能,通過總結湖北省內合計車道里程數120公里的雙層配筋CRCP概況和調查裂縫間距、路用性能、早期病害等路面行為,得出了雙層配筋CRCP路面在重載道路中擁有更為優異的路用性能和耐久性的結論。28日,長安大學的汪海年教授在會議上探討了粗集料對瀝青混合料性質的影響,通過利用有限元和離散元等方法來展示不同形態的粗集料對瀝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高溫性能和界面性能的影響,展示了集料形態特征和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的關聯性。來自東南大學的程龍博士在會議上做了基于流變性能分析的巖瀝青的老化機理的分析的發言,通過紅外光譜對巖瀝青的微觀結構進行分析,展示了瀝青材料在老化過程中的微觀結構的變化情況。
分會場三:安全與智能路面
安全與智能路面技術分會場,由東南大學陳先華、長沙理工大學李平等教授主持,會議邀請了來自東南大學、同濟大學、代爾夫大學等14所高校科研究所的30名專家進行了專題報告。報告主題圍繞主題,分別就瀝青路面安全、功能路面技術、瀝青路面化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其中來自東南大學的陳先華教授帶來了“路面工程中的車路相互作用”報告,報告指出道路的根本目標是為交通提供安全舒適的支撐,無人駕駛、智慧交通等發展并未改變道路與車輛的相互作用,因此道路的根本目標并沒有發生本質改變。報告結束后,現場觀眾與主講人進行提問,主講人及相關專家進行了解答,現場熱鬧非凡,學術氛圍十分濃厚。
內容涉及安全與智能路面的前沿研究領域,其中來自東南大學的黃曉明教授在報告會上提出改善表層混合料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表面紋理是車輛抗滑性能的關鍵。來自同濟大學的趙鴻鐸提出智能維修未來可用于智能診斷、評價與預測、人工智能介入、智能管理維護與服務、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眾多領域。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王大為教授在現場為大家展示了最新的德國地毯式鋪裝技術,同時指出地毯式鋪裝在德國已經開始應用,現場多位專家表示地毯式鋪裝與太陽能路面和智能路面有較大的交叉合作空間,希望未來在該領域可以進一步研究。
(文/廖美捷 汪招霞 審/田上)
由長沙理工大學主辦的第五屆中歐功能性路面學術研討會在長沙理工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召開。本次研討會為期10月27號、28號兩天,會議分別設置了“綠色路面技術”、“耐久性路面技術”及“安全與智能路面技術”三個分會場。
分會場一:綠色路面
“綠色路面技術”分會場由桑德拉?埃爾肯斯、錢國平、李平等教授主持。會議邀請了來自東南大學孫立軍教授及長沙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華東大學、河海大學等20所高校的30名專家。本次主題主要從瀝青的回收再生利用和保存、材料及綠色養護技術三個角度進行闡述。
一、永恒的主題——瀝青的回收再利用和保存
Sandra Erkens主要介紹了瀝青混合料在高水平下的老化機理和研究。李明亮及仰建崗教授何兆益、吳建濤教授分別為在場學者們介紹了關于熱再生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及論述了利用RAP離散性分析分析其理論最大相對密度。
二、綠色路面,材料是關鍵
李九蘇教授對“反應性液體瀝青混合料再生路面的研究”做了詳細分析報告,從相關評價指標上論證了RLA的優點。郭乃勝、季節、李波、王杰、朱崇政、王昊鵬教授針對SBS改性瀝青、乳化瀝青、橡膠瀝青等改性瀝青的相關研究展開介紹。羅雪、冷真教授介紹了關于瀝青混合料的性能的研究。
三、養護技術很關鍵
研討會上,徐劍主要突出強調養護技術如何適應智能環境的問題。Sandra Erkens也對“預防性路面維護和修復”進行研究提出了新的維護方法。Inge Van Vilsteren則介紹了新型材料OESA的性能及前景。
此外,孫立軍教授以“基于性能的瀝青混合料設計方法研究”為主題介紹了當前如何設計瀝青混合料及相關研究,指出傳統的絕對指標存在的問題。
分會場二:耐久性路面
耐久性路面分會場,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王大為、長沙理工大學關宏信等教授主持,會議邀請了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南大學、大連理工、等19所高校科研究所的30名專家進行了專題報告。報告主題圍繞主題,分別就路面的破壞、瀝青的疲勞性和自愈性、路面行為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來自得雷斯頓工業大學的Michael Kaliske和Ronny Behnke利用有限元方法來模擬瀝青路面與滾動輪胎之間的作用,通過建立輪胎與路面間的三維數值模型來分析瀝青路面在承受周期性荷載的作用下的力學響應。華中科技大學的周吳軍在會議上闡述了在耐久性路面結構中普遍使用的雙層連續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的路用性能,通過總結湖北省內合計車道里程數120公里的雙層配筋CRCP概況和調查裂縫間距、路用性能、早期病害等路面行為,得出了雙層配筋CRCP路面在重載道路中擁有更為優異的路用性能和耐久性的結論。28日,長安大學的汪海年教授在會議上探討了粗集料對瀝青混合料性質的影響,通過利用有限元和離散元等方法來展示不同形態的粗集料對瀝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高溫性能和界面性能的影響,展示了集料形態特征和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的關聯性。來自東南大學的程龍博士在會議上做了基于流變性能分析的巖瀝青的老化機理的分析的發言,通過紅外光譜對巖瀝青的微觀結構進行分析,展示了瀝青材料在老化過程中的微觀結構的變化情況。
分會場三:安全與智能路面
安全與智能路面技術分會場,由東南大學陳先華、長沙理工大學李平等教授主持,會議邀請了來自東南大學、同濟大學、代爾夫大學等14所高校科研究所的30名專家進行了專題報告。報告主題圍繞主題,分別就瀝青路面安全、功能路面技術、瀝青路面化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其中來自東南大學的陳先華教授帶來了“路面工程中的車路相互作用”報告,報告指出道路的根本目標是為交通提供安全舒適的支撐,無人駕駛、智慧交通等發展并未改變道路與車輛的相互作用,因此道路的根本目標并沒有發生本質改變。報告結束后,現場觀眾與主講人進行提問,主講人及相關專家進行了解答,現場熱鬧非凡,學術氛圍十分濃厚。
內容涉及安全與智能路面的前沿研究領域,其中來自東南大學的黃曉明教授在報告會上提出改善表層混合料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表面紋理是車輛抗滑性能的關鍵。來自同濟大學的趙鴻鐸提出智能維修未來可用于智能診斷、評價與預測、人工智能介入、智能管理維護與服務、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眾多領域。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王大為教授在現場為大家展示了最新的德國地毯式鋪裝技術,同時指出地毯式鋪裝在德國已經開始應用,現場多位專家表示地毯式鋪裝與太陽能路面和智能路面有較大的交叉合作空間,希望未來在該領域可以進一步研究。
(文/廖美捷 汪招霞 審/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