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學院情況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是學校服務交通行業的主體學院,于2008年4月由公路工程學院和交通運輸學院合并組建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創校伊始開辦的公路工程專業。經過60年的發展建設,學院已成為我國公路交通領域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院是學校最早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的單位,也是學校首個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單位。
辦學目標定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目標,踐行辦好人民滿意大學根本宗旨,秉承“博學、力行、守正、拓新”校訓精神,堅持“交通特色、道路引領”,建設行業特色優勢明顯的一流本科專業,培養卓越交通人才,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社會服務水平,把學院建設成為交通運輸領域創新型高水平學院,引領學校實現建成創新型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
2.案例簡介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2022年初長沙理工大學鄭健龍院士為團隊負責人的“現代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建養與運維教師團隊”成功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數十年來,長沙理工大學“現代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建養與運維教師團隊”聚焦公路交通事業,積極服務“交通強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致力于交通行業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工程實踐以及社會服務。在南方特殊土路基建造、瀝青路面狀態設計與性能提升、高速公路養護管理智能化、智能網聯環境下道路交通協同控制關鍵技術、特大橋梁安全設計與評定等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成果。
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引領學院教師隊伍師德師風,促進思政教育建設;提升學院科研和教研水平,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引領示范作用,為學術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案例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1)心有大我,至誠報國,以赤誠奉獻引領師德師風
團隊成員執著科研,投身育人。團隊鄭健龍院士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其帶領下,團隊重視教育教學研究,成員均兼任班主任或班導師,所有教授均為本科生上課,在教育思想、內容、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成果,十八大以來獲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 9 項,累計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獲得國家級獎項 60 余項、省級獎項 120 余項。培養的學生中人才輩出,典型代表有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的龍科軍教授,有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獲湖南“五四青年獎章”的呂松濤教授等,他們的優秀事跡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交通報、湖南省教育廳、湖南衛視等權威媒體的廣泛報道達 80 余次。
2)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立足行業需求培養專門人才
團隊堅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努力培養“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的高素質人才。堅持把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不斷更新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及時掌握了交通科技的發展動態與學科前沿。授課時通過對比分析國內外交通運輸的發展歷史,使學生了解了我國交通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民族自豪感,厚植了愛國主義情懷;同時,牢固樹立“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辦”這一根本原則,使學生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把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和科研活動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技術知識教育有機緊密結合,實現了“三全育人”。
3)知行統一,甘于奉獻,緊跟時代需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團隊針對當前交通運輸行業“安全”、“高效”、“舒適”、“便捷”的居民出行新需求,“交通強國”、“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新戰略,刻苦攻關,連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以“南方濕熱地區特殊土路基修筑關鍵技術”、“結構層壽命逐層遞增的耐久性瀝青路面設計方法及工程應用”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保障了國家重大戰略政策的實施。在湖南、廣東、河南等 20 余個省市近 80 條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以及“一帶一路” 沿線國際道路工程中得到應用;制定國家軍用標準 1 部、行業標準 15 部、地方標準 7 部、團體標準 5部;分項成果先后被列入科技部、交通部“十三五”交通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交通運輸部建設成果推廣目錄等權威規劃中。
團隊依托學科與專業優勢,開展社會實踐,組織志愿服務,致力于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建設,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展現交通作為?!胺涑病敝驹笀F隊 7年來幫助貧困山村農戶銷售農產品 35 萬余斤,有效推進了“消費扶貧”;“四好農村路”志愿團隊堅持在貧困山區開展農村公路專項實踐,先后為當地縣交通局、鄉鎮府提交調研報告 13 份,多條建議被當地采納;“農家學舍”志愿團隊連續 10年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義務支教與陪伴志愿服務,受益孩子達 3300 人次。團隊還建有“交通運輸新型智庫基地”,2020 年向交通運輸部提交了《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的建議》,得到部楊傳堂書記的批示;鄭健龍院士與交通運輸部劉小明副部長主持編著出版的《2020 年交通智庫藍皮書》,作為全國交通工作會主要參閱材料。另外,團隊所在學科也是全國交通系統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檢測工程師的培訓基地,在全國各地共舉辦各類培訓班近 300 多期,為交通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培養了大批急需的監理、造價、檢測和施工管理等人員。
4.案例的創新點、改革成效及推廣應用效果
團隊構建了帶頭人的“頭雁引領”機制,實現了團隊的緊密協作。團隊帶頭人鄭健龍院士充分把握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斷優化學科方向。明確了“耐久、綠色、智能、協同”的交通基礎設施研發目標,凝練了路面結構設計理論與方法、路基服役性能監測評價與控制、道路工程綠色建養材料與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規劃與車路協同等四個學科方向。并不斷引進和凝聚一批東南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水平大學的畢業生,以及擁有多年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工作經歷的科研人員,從而優化了團隊的專業、學緣和年齡結構,充實的師資隊伍。目前,已構建了一支以院士引領、國家級人才為核心、省部級人才為主體,學科方向既保持獨立又相互交叉融合的學術團隊,團隊骨干成員 38 名,其中留學歸國人員 28 名,獲省部級及以上榮譽稱號的成員 25 名。
團隊打造了“傳幫帶”協同創新育人的團隊文化,實現了團隊持續發展。結合團隊成員的研究方向和自身特點,制定了差異化發展的培養思路和青年教師成長的“導師”培養機制,實現了科學知識和團隊文化雙主體的“傳幫帶”,這種以學科方向的橫向管理和指導教師的縱向指導為布局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了通暢平臺,整體提升了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團隊在鄭健龍教授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榮譽稱號后,各年齡段均涌現出了一批科研能力突出的創新人才,如六零后的付宏淵教授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劉朝暉教授入選國家百千萬人選、袁劍波教授獲國家教學名師榮譽稱號,七零后的龍科軍教授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錢國平、王磊教授為交通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張軍輝教授為國家杰青、于新教授為教育部長江學者、呂松濤、王磊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八零后的顧凡教授為國家青千、張銳教授為交通部科技英才、金嬌副教授入選科協人才托舉工程等。目前,團隊已成為交通運輸工程,尤其是道路工程方面國家級人才最為聚集的教學科研團隊,并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1.案例學院情況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是學校服務交通行業的主體學院,于2008年4月由公路工程學院和交通運輸學院合并組建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創校伊始開辦的公路工程專業。經過60年的發展建設,學院已成為我國公路交通領域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院是學校最早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的單位,也是學校首個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單位。
辦學目標定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目標,踐行辦好人民滿意大學根本宗旨,秉承“博學、力行、守正、拓新”校訓精神,堅持“交通特色、道路引領”,建設行業特色優勢明顯的一流本科專業,培養卓越交通人才,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社會服務水平,把學院建設成為交通運輸領域創新型高水平學院,引領學校實現建成創新型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
2.案例簡介及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2022年初長沙理工大學鄭健龍院士為團隊負責人的“現代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建養與運維教師團隊”成功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數十年來,長沙理工大學“現代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建養與運維教師團隊”聚焦公路交通事業,積極服務“交通強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致力于交通行業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工程實踐以及社會服務。在南方特殊土路基建造、瀝青路面狀態設計與性能提升、高速公路養護管理智能化、智能網聯環境下道路交通協同控制關鍵技術、特大橋梁安全設計與評定等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成果。
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引領學院教師隊伍師德師風,促進思政教育建設;提升學院科研和教研水平,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引領示范作用,為學術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案例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1)心有大我,至誠報國,以赤誠奉獻引領師德師風
團隊成員執著科研,投身育人。團隊鄭健龍院士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其帶領下,團隊重視教育教學研究,成員均兼任班主任或班導師,所有教授均為本科生上課,在教育思想、內容、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成果,十八大以來獲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 9 項,累計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獲得國家級獎項 60 余項、省級獎項 120 余項。培養的學生中人才輩出,典型代表有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的龍科軍教授,有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獲湖南“五四青年獎章”的呂松濤教授等,他們的優秀事跡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交通報、湖南省教育廳、湖南衛視等權威媒體的廣泛報道達 80 余次。
2)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立足行業需求培養專門人才
團隊堅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努力培養“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的高素質人才。堅持把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不斷更新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及時掌握了交通科技的發展動態與學科前沿。授課時通過對比分析國內外交通運輸的發展歷史,使學生了解了我國交通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民族自豪感,厚植了愛國主義情懷;同時,牢固樹立“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辦”這一根本原則,使學生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把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和科研活動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技術知識教育有機緊密結合,實現了“三全育人”。
3)知行統一,甘于奉獻,緊跟時代需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團隊針對當前交通運輸行業“安全”、“高效”、“舒適”、“便捷”的居民出行新需求,“交通強國”、“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新戰略,刻苦攻關,連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以“南方濕熱地區特殊土路基修筑關鍵技術”、“結構層壽命逐層遞增的耐久性瀝青路面設計方法及工程應用”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保障了國家重大戰略政策的實施。在湖南、廣東、河南等 20 余個省市近 80 條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以及“一帶一路” 沿線國際道路工程中得到應用;制定國家軍用標準 1 部、行業標準 15 部、地方標準 7 部、團體標準 5部;分項成果先后被列入科技部、交通部“十三五”交通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交通運輸部建設成果推廣目錄等權威規劃中。
團隊依托學科與專業優勢,開展社會實踐,組織志愿服務,致力于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建設,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展現交通作為?!胺涑病敝驹笀F隊 7年來幫助貧困山村農戶銷售農產品 35 萬余斤,有效推進了“消費扶貧”;“四好農村路”志愿團隊堅持在貧困山區開展農村公路專項實踐,先后為當地縣交通局、鄉鎮府提交調研報告 13 份,多條建議被當地采納;“農家學舍”志愿團隊連續 10年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義務支教與陪伴志愿服務,受益孩子達 3300 人次。團隊還建有“交通運輸新型智庫基地”,2020 年向交通運輸部提交了《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的建議》,得到部楊傳堂書記的批示;鄭健龍院士與交通運輸部劉小明副部長主持編著出版的《2020 年交通智庫藍皮書》,作為全國交通工作會主要參閱材料。另外,團隊所在學科也是全國交通系統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檢測工程師的培訓基地,在全國各地共舉辦各類培訓班近 300 多期,為交通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培養了大批急需的監理、造價、檢測和施工管理等人員。
4.案例的創新點、改革成效及推廣應用效果
團隊構建了帶頭人的“頭雁引領”機制,實現了團隊的緊密協作。團隊帶頭人鄭健龍院士充分把握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斷優化學科方向。明確了“耐久、綠色、智能、協同”的交通基礎設施研發目標,凝練了路面結構設計理論與方法、路基服役性能監測評價與控制、道路工程綠色建養材料與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規劃與車路協同等四個學科方向。并不斷引進和凝聚一批東南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水平大學的畢業生,以及擁有多年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工作經歷的科研人員,從而優化了團隊的專業、學緣和年齡結構,充實的師資隊伍。目前,已構建了一支以院士引領、國家級人才為核心、省部級人才為主體,學科方向既保持獨立又相互交叉融合的學術團隊,團隊骨干成員 38 名,其中留學歸國人員 28 名,獲省部級及以上榮譽稱號的成員 25 名。
團隊打造了“傳幫帶”協同創新育人的團隊文化,實現了團隊持續發展。結合團隊成員的研究方向和自身特點,制定了差異化發展的培養思路和青年教師成長的“導師”培養機制,實現了科學知識和團隊文化雙主體的“傳幫帶”,這種以學科方向的橫向管理和指導教師的縱向指導為布局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了通暢平臺,整體提升了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團隊在鄭健龍教授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榮譽稱號后,各年齡段均涌現出了一批科研能力突出的創新人才,如六零后的付宏淵教授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劉朝暉教授入選國家百千萬人選、袁劍波教授獲國家教學名師榮譽稱號,七零后的龍科軍教授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錢國平、王磊教授為交通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張軍輝教授為國家杰青、于新教授為教育部長江學者、呂松濤、王磊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八零后的顧凡教授為國家青千、張銳教授為交通部科技英才、金嬌副教授入選科協人才托舉工程等。目前,團隊已成為交通運輸工程,尤其是道路工程方面國家級人才最為聚集的教學科研團隊,并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